健康好生活 | 健康一“夏”,心脏瓣膜病知多少
心脏瓣膜病严重可引发心衰
心脏由心肌和瓣膜所构成,心肌构成了两个心室和两个心房,也就是心脏的“四个房子”。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就相当于房子的“门”,通过配合心脏在泵血时的收缩和舒张,瓣膜交替开启和关闭,帮助心脏进行“活塞”运动,推动血液向单一方向流动到全身。心脏瓣膜,作为心脏不可或缺的组件,昼夜不息地运转,以维系人体的健康状态。 “心脏瓣膜病在心脏学科领域非常常见”,闫炀教授指出,“尤其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很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瓣膜就可能出现退化,瓣膜病患者逐渐就会越来越多。”
心脏瓣膜病主要分两大类:一种是瓣膜狭窄,也就是血液出口的“门”变得狭窄,阻碍了血液的顺畅流通,进而造成心脏承受过大压力及全身供血不足,最终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另一种是瓣膜关闭不全,也就是“门”关不严,导致血液逆流,即瓣膜反流现象,会导致心脏长时间超负荷容量,不仅会引起心功能不全,甚至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健康危机。
对此,闫炀教授生动地阐述道:“想象一下,当血液从心房的‘门’流出后,便不应再回头,因为后续会有源源不断的血液需进入心脏,来维持一个顺畅的单向循环。然而,当出现瓣膜狭窄或瓣膜反流问题,血液受阻难以排出,此时心脏却仍在不断接收新涌入的血液,导致心脏负担急剧增加,收缩效能日渐衰退,逐渐地就会造成心力衰竭。”
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几乎在四个瓣膜均可发生,其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承受的压力最大,极易受累,所以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这四种情况最为常见。
老年人是心脏瓣膜病高发人群
经了解,对于亚洲人来说,先天性瓣膜病比较常见的病因就是主动脉瓣两叶畸形。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性主动脉炎等引起。此外,当心口受到重击,可能会引起瓣膜腱索断裂,造成外伤性心脏瓣膜病。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主要是由于居住条件潮湿或阴冷,风湿侵犯到心脏从而导致心脏瓣膜疾病。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瓣膜病患病率约为3.8%,即中国约有2500万人正遭受瓣膜病影响。在此背景下,闫炀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正在逐渐减少,而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群体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成为了主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脏瓣膜病的可能性也会变大,特别是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瓣膜病的高发人群,每年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出现瓣膜退行性的改变。
心脏瓣膜病的症状会根据瓣膜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闫炀教授表示,二尖瓣病变的症状出现较早且较显著,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闷、气短。随着时间的增长,可能会出现房颤、心律不齐的症状;对于三尖瓣病变来说,可能在病情严重后逐渐出现腿肿的症状;而对于主动脉瓣患者来说,即使病情很严重也表现不出明显症状。因此,由于每种瓣膜不一样,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以及病情的隐匿性也有所不同。
心脏瓣膜病一旦发病,没有被及时发现或抢救不及时会给患者生命带来很大威胁,因而按时做心脏检查十分必要。闫炀教授表示,“很多的瓣膜性疾病一般通过听诊就可发现问题,但如果是主动脉瓣出现问题,听诊的杂音会比较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建议患者要及时去做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是我们诊断心脏瓣膜病的金标准。”
闫炀教授还提到,“对于二尖瓣来说,心脏超声检查对二尖瓣反流程度的评估较为准确,指征也会比较单纯;而对于主动脉瓣来说,病人活动后和静息状态下的疾病程度表征不一样,所以为什么很多主动脉瓣病人虽然没有感觉,但很多容易猝死。因而在做心脏超声检查时,医生会让病人稍微活动一下,就能比较准确地评估瓣膜疾病的进展。”
科学选择手术方式与人工瓣膜
心脏瓣膜病在临床中有一个阶梯化的治疗方案,刚开始都是用药物治疗,当瓣膜反流和瓣膜狭窄发展至重度,达到一定指征时,则需考虑通过手术进行干预。
心脏瓣膜手术是对病变的心脏瓣膜所进行的外科手术,一般包括心脏瓣膜的置换和修复手术。针对二尖瓣疾病和三尖瓣疾病主要以瓣膜修复手术为主,针对主动脉瓣疾病则以瓣膜置换手术为主。
对于主动脉瓣狭窄,手术方式使用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TAVI)两种均可,具体选择哪种手术方案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判断;但针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目前仍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为主。对于主动脉瓣膜疾病合并其他瓣位疾病或者其他心脏手术(例如心脏搭桥手术、大血管手术、房颤等)时,通常也建议选择SAVR手术。
近年来,心外科领域见证了微创手术的迅猛崛起。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在此领域尤为突出,不仅常规开展涵盖多种类型的心脏微创手术,且实现了高达97.71%的治愈好转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医院已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微创多瓣膜置换等复杂高难度的多病种心脏微创手术。微创SAVR手术与传统的正中开胸手术相比,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切口更小,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风险也更低。闫炀教授指出,“对于很多患者来说,经过(微创手术后)2-3周回归社会就已经可以去工作了。”目前最小的SAVR切口在3厘米左右,在手术中,医生通过几个小切口,配合腔镜及微创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将损坏的主动脉瓣取出,然后置换成新的人工瓣膜。目前在闫炀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微创瓣膜手术占比超过90%,国内领先。
据了解,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人工瓣膜至今已接近60年的历史了。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两种。机械瓣膜的理论耐久性相对更长,闫炀教授提到“机械瓣能用50年甚至80年,使用的周期更长。”但它毕竟对人体来说是一个异物,因而缺点是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生成和栓塞的发生,需要每月定期去医院复查、调整药量,并且由于抗凝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患者生活中可能需要避免一些户外运动和劳作,以减少磕碰和直接撞击导致的出血。
相较于机械瓣,闫炀教授指出“生物瓣的缺点是耐久性较差,大约在15-20年。”不过,由于生物瓣膜和人体原始的瓣膜组织类似,因此生物瓣的好处是患者在瓣膜置换手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每隔两年做一次超声检查生物瓣膜功能即可,且生物瓣运作时无噪音、对患者无运动限制,生活质量比较高。
在节目中,闫炀教授还介绍了近年来生物瓣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新型生物材料技术的应用。他提到:“干瓣(干式储存生物瓣膜)采用了优化升级技术,目前使用年限可以达到30年。一般来说,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才去选择生物瓣。由于干瓣的出现,现在很多50岁左右的患者都选择了干瓣,能够耐久到70或80岁左右且不用长期吃药。这一进步使得众多从事特殊职业及年轻患者群体选择生物瓣膜,例如像施瓦辛格在50岁左右做了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瓣膜功能维持至70-80岁高龄,而且术后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复,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总的来说,患者应在充分了解自身状况与需求的基础上,与医生进行深入的沟通讨论,共同决定是选择机械瓣还是生物瓣,以确保所选人工瓣膜最为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此外,对于生物瓣可能发生的衰败,闫炀教授提出了两种主要治疗方案。一是通过微创腔镜技术更换新的瓣膜;二是可以考虑介入手术。目前新式外科生物瓣膜有可扩展瓣架设计,可以方便二次瓣膜植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节目最后,闫炀教授也提醒道,对于心脏瓣膜病高风险人群,平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均衡清淡饮食,以及保障充分的睡眠时间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从而增强心脏功能,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以确保瓣膜和心血管健康。因此,有家族史、病史,或者出现了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可以在医生的专业建议下进行超声心动图诊断。如已发生瓣膜病变,也应及时接受医疗干预,预防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