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熊猫”的守护者荥经检察,为您揭秘“千年传奇川桑”背后的故事
2023-11-06 09:55:09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日前,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公众号连续发布川桑保护相关报道,引起了许多群众的好奇,纷纷在后台留言。有群众问保护川桑具有什么重要意义;有群众问川桑为何成了“植物大熊猫”,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有群众问为什么要由检察机关来重点监督保护工作,保护工作具体怎么开展,已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群众问专家对川桑的研究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作为川桑保护的重要协作单位,荥经检察将根据已了解到的情况,本文将为您一一揭秘。
揭秘一:如何为保护川桑贡献检察力量?
荥经川桑是四川现存种类唯一的桑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也是我国三个珍稀桑树种质资源之一,目前仅存10余棵,堪称“植物大熊猫”,亟需加强该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023年10月12日,经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检察院牵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蚕桑学泰斗向仲怀,雅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范文清,西南大学国内合作处副处长才业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副主任何宁佳,雅安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董敏雷,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专家赵爱春教授等领导和专家的共同见证下,荥经县委常委、副县长高松竹,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金彧,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分别代表各方,在西南大学蚕学宫共同签署了《关于在珍稀野生桑树种川桑及其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加强协作的意见》,荥经县人民检察院成为保护川桑的重点协作单位,这项跨省市的合作,是雅安市及荥经县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根据雅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范文清关于本地检察机关对川桑的监督保护机制要不断创新的指示精神,不久前刚提出了一树一牌“挂牌保护”的检察建议。目前,荥经县青龙镇的“树管家”根据检察建议,已完成了对境内全部川桑的挂牌保护工作,并按检察建议落实了定期巡逻和“一树一人”的认养监管制度。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杨金彧检察长表示,挂牌只是保护的开始,接下来,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开展保护荥经川桑宣传,强化监管和维护,用心守护好“植物大熊猫”。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了一系列保护川桑的检察建议,意在形成川桑保护合力。
据杨金彧检察长介绍,根据雅安市人民检察院范文清检察长的指示精神,荥经检察除了前文提到的“一树一牌”挂牌保护检察建议外,还对川桑保护提出了以下检察建议:
一是对境内已发现的川桑开展常态化保护工作,帮助解决必要的技术、工作经费,并持续聘用当地人员定期开展巡护工作。
二是加强与长期开展川桑研究的西南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加大川桑基因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扩大原生地种群数量,提升环境适应性,提高该珍稀树种资源抗灭绝风险能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川桑的保护,应逐级向上争取提升荥经川桑的保护等级,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提升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杨金彧检察长还认为,保护川桑,也不能忽视对川桑所在地环境的保护。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履行“生态资源检察+公益诉讼”叠加职能,切实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截至今年10月,共办理公益诉讼46件,其中涉及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类23件,占比50%。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复合型办案方法,推行“认罪认罚+生态修复”机制,达到“一诉多赢”效果——即针对生态环境刑事案件中环境遭到破坏需要修复的特点,在适用认罪认罚机制时,动员犯罪嫌疑人对生态环境破坏地进行修复,达到环境保护的更佳效果。比如,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滥发林木案,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责令当事人进行补种修复,达到环境保护的更佳效果。
杨金彧检察长指出,荥经川桑是荥经县在大熊猫之外的又一张生态名片,是荥经县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荥经川桑已极其稀少,我们要贯彻雅安市人民检察院范文清检察长的指示精神,不断创新保护机制,守护好“最后的川桑”,不仅不能让它消失,还要和协作单位一起努力,扩大其原生地种群数量,让川桑为桑蚕产业发展赋能,为川桑新的经济价值研究护航,为古老丝绸之路焕发新活力贡献检察力量。
揭秘二:川桑是古代南丝绸之路链接现代科技的桥梁
据四川省农科院蚕桑所《四川桑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文献记载,荥经县其中一棵川桑主干围粗3.5米,树干高30米以上,树龄近千年。
千年风雨中,荥经川桑不仅见证了荥经县在古代南丝绸之路上的沧桑变迁,也蕴藏了丰富的经济和科研价值,它们是蚕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因资源。但由于数量极少,被专家们称为“最后的川桑”,亟需加强该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这些川桑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它们又是如何被发现和保护的?让我们一起走近荥经川桑,探寻千年的传奇。
荥经县地处中国西南山地,受当地生态资源禀赋影响,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80.3%,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亚热带地区物种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被学术界称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动植物博物馆”。荥经不仅是大熊猫栖息地,而且还有着“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川桑。
荥经也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南丝绸之路南线,是从我国四川、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的交通线,历史文献记载为“进桑道”。数千年来,家蚕只以桑叶作为唯一的食物。可见川桑在古代南丝绸之路上有着主角般的光环。向仲怀院士曾说过:“人类对蚕桑的利用开始于5000年前,丝绸之路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川桑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成为南丝绸之路链接现代科技的桥梁,西南大学何宁佳教授团队对荥经这些“植物大熊猫”进行了反复的基因测序,已有重大发现。
杨金彧检察长表示,保护荥经川桑,不仅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大事、要事,也是以检察力量赋能荥经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
揭秘三:专家如何发现这些川桑,研究发现了什么?
荥经川桑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过去却鲜为人知。这是因为它们分布区已经很狭窄,仅分布于山林、峡谷、山沟,与阔叶林混生,除当地村民外,外界很难发现它们。但其生长地周边居住着大量人口,它们也因此面临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历史以来数量锐减,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2020年报道,10年前,向仲怀院士提出研究桑树基因组计划,何宁佳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始了“桑树基因组”的探索。
在当时,既有文献将桑树染色体基数定为14,这也是桑树染色体在当时所获悉的最小值。去哪儿找这份杂合度低、易组装的材料是桑树基因组计划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仲怀和余茂德二位教授在做桑树资源普查时,曾通过细胞学的观察,锁定了四川雅安荥经县原始森林中有14条染色体的桑树材料,但过去这么多年,是否还能找到这份14条染色体的桑树材料呢?
何宁佳带领团队来到荥经县,发现自己所寻的研究对象位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他们数次冒着掉下悬崖的危险,在没有路的原始森林中攀爬4个小时终于到达取材点。幸运的是,2010年9月,从原始森林里找到了这份宝贵的材料。而选作测序用的川桑,是一棵树径达36厘米、枝繁叶茂的雄株。
值得一提的是,原始森林里做野外考察时,何宁佳团队发现了川桑的一个小群落。
后来,何宁佳团队采用FISH技术反复确证判明桑树的染色体基数为7,而非过去的14。测序材料川桑为2倍体,这个发现首次破解了桑树的染色体基数,这一发现把桑树学从栽培生理、品种选育的研究尺度推进到现代分子水平,这也成为现代桑树学科建立的标志。
经过三年的大量研究及实验,何宁佳团队领先世界,首次完成了桑树基因组。据重庆日报报道,2013年9月19日,美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由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桑树全基因组测序成果论文:《桑树(川桑,Morus notabilis)全基因组测序》。
据重庆广电第1眼2022年报道,向仲怀院士表示,向仲怀院士表示,桑树基因组测序完成,不仅能够促进桑树改良,也能调控蚕的基因表达,这对蚕桑产业的创新变革以及现代桑树学的建立都有巨大作用,“自古以来,大家认为桑树只能够用于养蚕,但通过基因组的研究突破,我们发现桑树其实还是优良的生态治理树种,在食用、药用、治理荒漠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亟待构筑一个新的产业科学体系。”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金彧对保护川桑工作的个人感悟:
历经大自然的各种风风雨雨而物种不灭,川桑传奇属于荥经这个“天然的生物基因库”。
川桑见证了荥经在南丝绸之路上的沧桑变迁,把它放在古今中外的丝绸经济发展中也都是一种耀眼的存在。它还蕴藏了丰富的科研价值,是蚕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因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一物种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如今只剩10来棵,将如何在未来世界里繁衍壮大,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和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为荥经川桑的保护和利用打开了新的空间,期待着这些“活化石”能够在人类的呵护下,继续繁衍、发展,未来能有更多的惊喜和贡献值得我们期待。(封清彬 潘敏)
作为川桑保护的重要协作单位,荥经检察将根据已了解到的情况,本文将为您一一揭秘。
揭秘一:如何为保护川桑贡献检察力量?
荥经川桑是四川现存种类唯一的桑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也是我国三个珍稀桑树种质资源之一,目前仅存10余棵,堪称“植物大熊猫”,亟需加强该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023年10月12日,经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检察院牵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蚕桑学泰斗向仲怀,雅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范文清,西南大学国内合作处副处长才业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副主任何宁佳,雅安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董敏雷,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专家赵爱春教授等领导和专家的共同见证下,荥经县委常委、副县长高松竹,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金彧,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分别代表各方,在西南大学蚕学宫共同签署了《关于在珍稀野生桑树种川桑及其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加强协作的意见》,荥经县人民检察院成为保护川桑的重点协作单位,这项跨省市的合作,是雅安市及荥经县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根据雅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范文清关于本地检察机关对川桑的监督保护机制要不断创新的指示精神,不久前刚提出了一树一牌“挂牌保护”的检察建议。目前,荥经县青龙镇的“树管家”根据检察建议,已完成了对境内全部川桑的挂牌保护工作,并按检察建议落实了定期巡逻和“一树一人”的认养监管制度。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杨金彧检察长表示,挂牌只是保护的开始,接下来,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开展保护荥经川桑宣传,强化监管和维护,用心守护好“植物大熊猫”。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了一系列保护川桑的检察建议,意在形成川桑保护合力。
据杨金彧检察长介绍,根据雅安市人民检察院范文清检察长的指示精神,荥经检察除了前文提到的“一树一牌”挂牌保护检察建议外,还对川桑保护提出了以下检察建议:
一是对境内已发现的川桑开展常态化保护工作,帮助解决必要的技术、工作经费,并持续聘用当地人员定期开展巡护工作。
二是加强与长期开展川桑研究的西南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加大川桑基因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扩大原生地种群数量,提升环境适应性,提高该珍稀树种资源抗灭绝风险能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川桑的保护,应逐级向上争取提升荥经川桑的保护等级,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提升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杨金彧检察长还认为,保护川桑,也不能忽视对川桑所在地环境的保护。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履行“生态资源检察+公益诉讼”叠加职能,切实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截至今年10月,共办理公益诉讼46件,其中涉及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类23件,占比50%。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复合型办案方法,推行“认罪认罚+生态修复”机制,达到“一诉多赢”效果——即针对生态环境刑事案件中环境遭到破坏需要修复的特点,在适用认罪认罚机制时,动员犯罪嫌疑人对生态环境破坏地进行修复,达到环境保护的更佳效果。比如,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滥发林木案,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责令当事人进行补种修复,达到环境保护的更佳效果。
杨金彧检察长指出,荥经川桑是荥经县在大熊猫之外的又一张生态名片,是荥经县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荥经川桑已极其稀少,我们要贯彻雅安市人民检察院范文清检察长的指示精神,不断创新保护机制,守护好“最后的川桑”,不仅不能让它消失,还要和协作单位一起努力,扩大其原生地种群数量,让川桑为桑蚕产业发展赋能,为川桑新的经济价值研究护航,为古老丝绸之路焕发新活力贡献检察力量。
揭秘二:川桑是古代南丝绸之路链接现代科技的桥梁
据四川省农科院蚕桑所《四川桑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文献记载,荥经县其中一棵川桑主干围粗3.5米,树干高30米以上,树龄近千年。
千年风雨中,荥经川桑不仅见证了荥经县在古代南丝绸之路上的沧桑变迁,也蕴藏了丰富的经济和科研价值,它们是蚕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因资源。但由于数量极少,被专家们称为“最后的川桑”,亟需加强该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这些川桑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它们又是如何被发现和保护的?让我们一起走近荥经川桑,探寻千年的传奇。
荥经县地处中国西南山地,受当地生态资源禀赋影响,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80.3%,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亚热带地区物种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被学术界称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动植物博物馆”。荥经不仅是大熊猫栖息地,而且还有着“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川桑。
荥经也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南丝绸之路南线,是从我国四川、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的交通线,历史文献记载为“进桑道”。数千年来,家蚕只以桑叶作为唯一的食物。可见川桑在古代南丝绸之路上有着主角般的光环。向仲怀院士曾说过:“人类对蚕桑的利用开始于5000年前,丝绸之路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川桑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成为南丝绸之路链接现代科技的桥梁,西南大学何宁佳教授团队对荥经这些“植物大熊猫”进行了反复的基因测序,已有重大发现。
杨金彧检察长表示,保护荥经川桑,不仅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大事、要事,也是以检察力量赋能荥经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
揭秘三:专家如何发现这些川桑,研究发现了什么?
荥经川桑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过去却鲜为人知。这是因为它们分布区已经很狭窄,仅分布于山林、峡谷、山沟,与阔叶林混生,除当地村民外,外界很难发现它们。但其生长地周边居住着大量人口,它们也因此面临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历史以来数量锐减,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2020年报道,10年前,向仲怀院士提出研究桑树基因组计划,何宁佳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始了“桑树基因组”的探索。
在当时,既有文献将桑树染色体基数定为14,这也是桑树染色体在当时所获悉的最小值。去哪儿找这份杂合度低、易组装的材料是桑树基因组计划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仲怀和余茂德二位教授在做桑树资源普查时,曾通过细胞学的观察,锁定了四川雅安荥经县原始森林中有14条染色体的桑树材料,但过去这么多年,是否还能找到这份14条染色体的桑树材料呢?
何宁佳带领团队来到荥经县,发现自己所寻的研究对象位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他们数次冒着掉下悬崖的危险,在没有路的原始森林中攀爬4个小时终于到达取材点。幸运的是,2010年9月,从原始森林里找到了这份宝贵的材料。而选作测序用的川桑,是一棵树径达36厘米、枝繁叶茂的雄株。
值得一提的是,原始森林里做野外考察时,何宁佳团队发现了川桑的一个小群落。
后来,何宁佳团队采用FISH技术反复确证判明桑树的染色体基数为7,而非过去的14。测序材料川桑为2倍体,这个发现首次破解了桑树的染色体基数,这一发现把桑树学从栽培生理、品种选育的研究尺度推进到现代分子水平,这也成为现代桑树学科建立的标志。
经过三年的大量研究及实验,何宁佳团队领先世界,首次完成了桑树基因组。据重庆日报报道,2013年9月19日,美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由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桑树全基因组测序成果论文:《桑树(川桑,Morus notabilis)全基因组测序》。
据重庆广电第1眼2022年报道,向仲怀院士表示,向仲怀院士表示,桑树基因组测序完成,不仅能够促进桑树改良,也能调控蚕的基因表达,这对蚕桑产业的创新变革以及现代桑树学的建立都有巨大作用,“自古以来,大家认为桑树只能够用于养蚕,但通过基因组的研究突破,我们发现桑树其实还是优良的生态治理树种,在食用、药用、治理荒漠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亟待构筑一个新的产业科学体系。”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金彧对保护川桑工作的个人感悟:
历经大自然的各种风风雨雨而物种不灭,川桑传奇属于荥经这个“天然的生物基因库”。
川桑见证了荥经在南丝绸之路上的沧桑变迁,把它放在古今中外的丝绸经济发展中也都是一种耀眼的存在。它还蕴藏了丰富的科研价值,是蚕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因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一物种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如今只剩10来棵,将如何在未来世界里繁衍壮大,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和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为荥经川桑的保护和利用打开了新的空间,期待着这些“活化石”能够在人类的呵护下,继续繁衍、发展,未来能有更多的惊喜和贡献值得我们期待。(封清彬 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