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怀揣东林之火 不负青春所托
自2020年末赴东林村驻村以来,不觉间已有两年光景,乡村的田园诗意、基层的千头万绪也慢慢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东林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越来越深,我的驻村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
脚步向下 躬身入局
初来乍到,我一面为自己对基层的茫然无知感到担忧,一面努力思考:怎么快速了解基层、熟悉基层、适应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基层就像一本书,需要既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
一方面,我通过资料搜集、走访交流、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全村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及村民生活等基本情况,搜集完成村情要素。另一方面,在宅基地改革项目中,我跟随村干部风雨无阻走村入户,与村民围炉夜话了解村民诉求;在万家团圆的元宵夜,我们打着手电在黝黑的乡间小路上巡查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现象直至凌晨12点,大家再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元宵,哪怕无法与家人团聚也感受到一种并肩作战的亲人般的温暖;全员核酸期间从物资采买、布置场地到扫码录入、维持秩序,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每天一起迎着朝霞出门,直至深夜伴着星光回家,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疫情防控攻坚战;在“两委”换届关键节点,积极配合前期准备、现场服务及换届选举“后半篇”工作,完成资料整理,撰写自查报告,助力“两委”班子选拔;在便民服务中心前台一线接待群众,为他们做好服务、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内心充实且幸福。
在一次次田间地头的脚印中,在一次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在一次次与村干部携手作战的相处中,我对东林村的村民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情,我与东林村的土地有了越来越深的联结,“东林”二字于我也有了越来越特殊的含义。
我跨过书山看到了人世悲欢,感受了世情冷暖,记住了群众愿望,懂得了基层艰难。
创先争优 凝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
从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宅基地改革先行、主办“中国·成都 第二届天府大地艺术季”、打造“东林艺术村”文化旅游品牌到引进水稻硅谷、步科数字、国祥实业等重大项目,不难看出东林村为寻找发展路径、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为助力东林村高速发展,凝聚强大发展合力,我结合东林村实际,积极为村申请荣誉数个。一是助力东林村获评2021年成都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对东林村基本情况、产业现状、经营主体、品牌培育、农民收入等情况进行走访调研,整理撰写申报书,经过层层推荐和全面评比,助力东林村获评2021年度全区唯一一个成都市“一村一品”示范村。二是成功申报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按照市、区农委及街道党委的推荐要求,积极组织村“两委”进行商议,对申报工作达成共识。牵头筹备申报工作,细致梳理相关资料,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充分总结村里工作,按照5大类28条逐一整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整理撰写自查报告、申报材料,规范梳理装订成档。经区、市有关部门现场评估、资料审核、评议打分和网上公示等环节层层筛选,最终东林村脱颖而出,成功获得2021年度“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称号。三是积极组织申报了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市级文明标兵等荣誉。四是牵头完成了《东林村报》的制作发刊,为东林村制作出了第一批详实的宣传资料。这些大家齐心协力的申报过程,这些荣誉的取得,使我看见了村干部和村民们越来越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使我看见了自己为东林村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工作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意义。
我辈中人 不负青春
鲁迅先生曾在《新青年》中写道:“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两年,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办成了星星点点的小事,收获了他乡的亲人故知,对土地对老百姓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年时间不长,人生刚刚起步。我很感谢这段宝贵的驻村经历,我心中的热爱在东林的土地上萌了芽、扎了根。我将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殷切嘱托,常思己任,笃行不怠,保持热气腾腾,怀揣东林之火,继续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与新时代同向同行!(黄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