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城市学院聚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
如何立足专业背景,发挥思政教育优势,将当地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丰富“文化育人”和“课程育人”体系构建内涵。近日,绵阳城市学院思政教育党支部组织全体人员前往北川县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展调研活动,服务于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
这个支部在学校开展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全方位探索“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育纵深,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立足绵阳地方独特资源,探索地方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路径,组织力量梳理地方红色资源的基因图谱,建立红色教育资源库,着力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
在国防教育实践基地的“农耕文化展厅”调研期间,他们从多方面了解了当地的农耕农具,尤其是在这些农具上体现出来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吸引。也让他们感到在开展文化教育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以外,还是让他们学习使用农具、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劳动意识的实践场所。同时在育人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基地资源,让学生在“学”与“做”中实现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在“非遗文化展厅”,老师们通过参观羌绣、羌族草编、木雕、碉楼营造技艺等展品。全面了解“非遗文化”作为“活态历史”、“文化活化石”在展现民族个性的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在教学中融入地方非遗文化资源,既可以打造文化育人特色,又可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非遗文化。同时让学生除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以外,还要学习制作非遗文化产品,在实践中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担负着传承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重任。在参观的过程中,作为灾难的亲历者,看到眼前的一幅幅照片,地震造成的灾难场景犹在眼前浮现,不免心情沉重。在讲解员低沉的讲解中,老师们的心情随着展馆主题由沉重到振奋再到欣喜。尤其是在讲解伟大抗震精神、灾后重建和灾区现在的新城就时,激发了老师们莫大的民族自豪感。大家觉得“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鲜活“课堂”,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基地,们的实际体验也为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支撑。(彭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