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旭光: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推动农村数字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2-03-03 17:35:31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全国人大代表刘旭光
       人物名片:刘旭光,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府副市长。
       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利用数字要素链接国际国内需求,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促进农村生产效率提升,提升农村上下游链条运转效率,加快建设数字乡村融入双循环体系是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关键。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与城镇的差距日益缩小,但缺少信息化人才造成新的城乡“数字鸿沟”。有网络,缺人才,如何推动农村数字化发展?3月3日,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刘旭光,他在走访调研后,提出了三条建议。
       引导农村产业数字化升级
       打造数字化生产线
       “我认为,要促进北斗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无人机航拍测绘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应用,结合地域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刘旭光表示,应根据产业现状、地形条件等资源,发展匹配的产业。
       鼓励农村文旅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在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将古村落古街进行互联网宣传、树立乡村文旅品牌,做好乡村IP的互联网推广。推动各地农村特色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转变,打造数字化生产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同时,加快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智慧化转型,构建数字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主渠道。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应用布局。
       建设农村生产数字化场景
       应用区块链帮助农产品品质溯源
       “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农村经济迫切需要从资源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资源投入转向技术投入。”刘旭光认为,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有助于推动城乡之间资源和机会的均等化,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以数字化建设为“金钥匙”,将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新动力。
       他建议,要以数字化为手段,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生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开展数字农业试点、智能农基应用示范,在田间地头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精准管控、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农作物灌溉施肥管理,逐步推进农村大数据平台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产业,鼓励企业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将数字化融入包括农作物种植、营销等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各领域,应用区块链帮助农产品品质溯源;加快推动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资源整合,并将特色农作物作为特色经济产物进行国内、国际推广。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将单纯的农业数字化转变成“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
       打造农村生活数字化设施
       探索“互联网+设计下乡”农房设计服务新模式
       在农村生活品质上,应比照城市网络布局建设农村光纤到户,在经济示范乡村全面建设4G信号全覆盖,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医保信息数字化建设,逐步完善全面提升乡村数字化、智慧化治理水平;推进“数字农房”建设,探索“互联网+设计下乡”农房设计服务新模式,结合农村实际打造智慧乡村、平安乡村,切实保障居民生产生活安全。
       重视农村教育数字化建设,农村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全覆盖,研究完善互联网教学机制,将城市优质教学资源引入到乡村。升级益农信息社,在实现“快递下乡”的基础上建成综合性信息服务站,将互联网消费指引作为综合性信息服务站的主要目标,升级农村消费模式,鼓励企业通过大数据匹配农村消费场景,优先供给农机农具采购和居民生活消费。通过建设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场景,将农村居民消费纳入国内经济大循环体系,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培育农村教育数字化人才
       培养一支带不走、留得下的师资队伍
       应对乡村“空心化”,人才是关键。刘旭光认为,要“激活存量”,对现有乡村教师进行数字化远程培训,可通过远程面试选拔优秀教师到城市进行委托实习培训,提升乡村教师职业素质。引导乡村教师切实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到转变,培养一支带不走、留得下的师资队伍。
       以乡村教育远程数字化作为手段,缩小城乡信息差距,激活乡村教师的情怀和激情,带动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从政策上为乡村人才培养改善乡村师资条件,为支教教师提供良好的住宿和教学环境。建设互联网多媒体教室并开放参观,研究乡村教学和群众娱乐多用途,改变农民认知。根据学校规模合理预算学校教学楼、宿舍、操场等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将真金白银投入到学生食堂建设、教师宿舍建设等方面。创新授课模式,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改变乡村传统的教育模式,并通过互联网引入优秀课堂,切实缩小农村与城区教学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