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园文化力量 营造文化育人氛围——绵阳城市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2021-08-31 16:25:57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近年来,绵阳城市学院紧紧围绕“有教育理想的人、办理想的教育、培养有理想的人”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育人,以美育课程为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教育文化引入校园,积极探索出一条文化与创新融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新形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美育中体悟家国情怀

学校始终将素质教育置于首位系统筹划,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针对不同师生群体思想道德成长要求,学校先后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

——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学校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以“创新专业培养模式”和“学生创业领袖计划”为两翼的“一心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凝练,形成固定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党建文化专区、党建文化走廊,在图书馆设立红色读书区等方式,构成特色的党建文化。规划校园文化路、桥、廊和建筑设施,以“博”贯通全校,安州校区建立以时间轴为线的文化导视图,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用多种形式对学校文化进行诠释和解读。结合校园文化的改造工程,开展整体设计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文化体系,用雕塑、标语、校训、文化墙、宣传栏、校史展等形式将主流价值观表现出来,使师生在充满主流价值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引导学生制定十年人生规划,完善“433”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人生目标、品格塑造、时间管理、学习及行为等方面实现自我管理。

——融入国学经典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抓好文化建设等各项任务,学校在抓好国学经典教育和活动的同时,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经典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学校还成立戏曲社、书法协会、汉服协会等社团组织,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师生文明素养的深厚氛围。举办“经典诵写”“礼敬中华”等系列艺术活动,让师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神韵,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提质校园文体活动。自建校以来,学校连续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歌唱、演讲、朗诵、文艺联欢会等形式,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演绎青春风采,展现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业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每年开展的师生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短程马拉松等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向操场,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健康理念。结合各类主题教育及重要节庆日,开展师生广泛参与的“主题党日”“诚信自律 身先示范”校风建设系列活动,“五四红歌”“党员示范岗”“三风建设”校园文明督导、朗读比赛及各类班会、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凝聚力。通过开展学生喜欢的文化活动,构建话语体系、产生文化共鸣,让“会说话”的校园文化走进学生心中,做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学校一直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心理育人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各二级学院设有专兼职心理老师、心理工作室。并通过“雪梅心理驿站”“青松在线”等平台缓解师生心理压力,引导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学校和谐稳定。疫情暴发以来,学校组建了一支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的热线咨询师队伍,网络课堂教学中,心理老师通过心理热线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支持,把身处云端的学生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线”上,让学生找到组织,让学生的“心”回到校园。

将社会责任融入校园文化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服务地方能力,用实践教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新时代大学生,把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勇担脱贫攻坚责任。2017年以来学校对口帮扶凉山州布拖县,通过以购代捐、直播带货、技术培训、无偿捐赠、志愿者活动、师资培训、励志奖学金和慰问等形式,对当地的产业发展和规划、经济建设、教育等进行多方面的帮扶。随着帮扶工作开展,先后有30余名师生主动深入扶贫一线,解决当地产业发展和规划以及产品销售,学生志愿者在布拖中学和幼儿园开展了科技文化活动。所对口帮扶的村在2020年11月顺利通过四川省的验收,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学校连续三年在省直工委扶贫考核中优秀,2019年被省教育工委评委对口扶贫先进单位。相关活动先后被中新网、中国网、四川电视台、省教育厅官方网站等主流媒体报道,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学校坚守的转型导向。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先后完成多个地方产业化服务项目,实现产值近300万元。实现校政企共建绵阳视频电商基地,依托新流量运营反哺地方产业。每年承担政府、企业各类培训超2000人次。

——提升志愿者活动层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被授予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管理办公室”。疫情期间,学校共394名在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疫情防控工作,服务单位达388个。学生李璨然克服困难,多方筹措,募捐60余万资金购买防疫物资,突破重重阻力,将物资送达疫区。团委副书记叶维同学加入的抗疫保障工作队,被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报道。这些学生代表彰显了绵城学子的能力、价值和品格,他们的先进事迹被全国2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学校还定期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月”“清明祭英烈”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用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探索“文化+创新”的育人环境

学校紧抓发展机遇,把办学理念、校训等元素融入到各个教学育人的场景中,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学校将“三个理想”融入校园文化加以宣贯,提升员工育人意识及责任感,营造育人氛围。因地制宜改造升级图书馆,提升馆内现代化服务功能,彰显学校文化特色,采取“四促学、三促教”举措,将图书馆服务深度融入师生学习工作过程中,开展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强调以学生为本,建立行政后勤服务育人“三五”快速响应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环境,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打造智慧校园平台。为适应当代大学生对信息化教学保障,学校从顶层设计着手,全面推进建设现代化的智慧教室,与广州南方测绘公司联手打造了四川省首个“3D全息投影虚拟仿真”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室,将传统教学课堂和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学生个性化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营造出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舒适、便捷、智能的学习空间。

——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学校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疫情防控期间,以多种形式开展网络授课、思政大课堂、复学第一课等活动,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疑释惑,利用现代传媒多次发布思政相关的讲座视频。通过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视频大赛,组织学生拍摄反映正能量的VLOG视频,传递真善美。

——强化网络文化功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努力构建互联网思维,加强网络管理使用教育,确保了网络文化健康运行和安全使用。打造了集“校园官网、微博、微信、抖音和川报观察”五位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建立了网络管理和信息发布制度。下发了网络思政工作方案,努力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网言网语,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通过加大推送力度使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在学校宣传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发力,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仗,牢牢掌控网络的话语劝和主动权。加强各类报告会、讲座、论坛、校内广播宣传栏、师生自媒体账号的规范管理,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空间。(何闫旭)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