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翠屏区象鼻街道:“四位一体”破解 城乡结合部基层治理难题
2021-04-09 10:36:44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象鼻街道地处宜宾市翠屏区北郊,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区域,下辖6个城市社区、11个农业村,城市建成区面积超10平方公里。针对城市农村交织并存、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聚集等治理难问题,街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治理、因需施策”,聚焦关键环节、突出靶向治理,构建“四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城乡结合部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在党建引领上创新突破。
针对老旧小区“治理弱”问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推进多元化治理主体建设,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多元共治力量,实现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 一是建强“中枢大脑”。全面厘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建立以社区党委牵头,小区党支部、业委会或自管小组、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共治的“红色物业联盟”,健立红色议事机制、多方议事协商服务机制,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区域党建一体化格局,合力推动解决小区治理难题。二是疏通“肌体脉络”。推行“社区党委统筹、辖区单位主力、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党委”互助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长效治理。以行政单位支持,五粮液等中大型企业捐赠方式募集社区公益资金500余万,将社区闲置资源“三权分置”盘活资产、资金50余万,联动成立社区服务公司3家,划设停车位3150个,社区增收20余万。三是延展“神经末梢”。创新三无小区“众筹众治”自治模式,成立“社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居民骨干”自治管理委员会,引导小区居民自筹资金5万,投工投劳300余个,共同推进小区综合治理,打造“友善、互助、信任、共享”睦邻家园,实现蜀南竹苑、龙泉等小区治理从“三无”到“三有”、“无序”到“有序”的蝶变。
二、坚持“一张网络”覆盖全域,在集成治理上创新突破。
针对农村城市交织密、日常管理点面宽等治理堵点,全面构建“前端指挥、中断监测、末端联处”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实现基层治理从“传统手段”向“智慧管理”转变。一是前端“一图指挥”。依托区智慧型城市基层治理中心,高标准建立数字化指挥中心,运用空间网格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整合重点区域内的地理信息、人员信息数据、网格信息等数据,实现对区域内人事物地信息的全网直观展示,构建含社会治安、应急处突、综合管理、GPS定位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指挥网络系统,实现社区全链条、全方位实时指挥管理。二是中端“全网监测”。针对老旧小区综治治理难点,整合资金300余万元,以清单化、督战化方式推进城市“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网络监测示范项目建设,提升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水平。全力打造智慧示范小区,引进社区数字化管理系统,为24个小区安装智能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在环境复杂区域增设86个高清数字监控摄像头,全覆盖织密视频监控防控网络。三是末端“四级联处”。实施精细化数字网格治理,专职配备以小区党员、居民骨干、治理员、法治委员等为主的86名全科网格员分片负责86个综合网格,线上构建“街道-村社-小区-楼栋”四级联处“全科网格”系统,横向链接各职能部门信息数据,纵向畅通四级管理权限,逐级录入网格员信息、管辖范围等内容,编制纠纷化解、法律服务等100余项全科服务事项,实现全域综合治理。
三、坚持“一个目标”精准服务,在供需衔接上创新突破。
针对日常服务“众口难调”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畅通渠道、优化平台、提升服务,推动基层治理“为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一是打通服务阻梗。探索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模式,联合社区驻地公安、法院、教育等20余家区级部门,为社区小微企业、弱势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民生保障等多元化综合服务。在和苑社区设立“和事佬”工作室,推行“找谈商调访”工作法,及时化解征地拆迁、婚姻家庭等纠纷135件,成功化解30年跨省上访积案,并将信访工作对象转化成工作力量。二是优化服务平台。探索“1元租金”“微服务”购买形式运作社区资产,孵化引进社工、培训机构5家,开展健康养生、美术培训等生活服务10余类。推进“社校联动”,在宜宾学院引进社区规划师团队30余人、讲师100余人、开展讲座50余场次。推行亲民化改造,聚焦“15分钟服务圈”打造,在社区规建10个“口袋公园”,在龙泉社区新建公办幼儿园。三是做强服务品牌。推行“菜单式”“订单式”“微小式”服务,实现“陌邻”变“睦邻”。首创“小橘灯”服务品牌,推行小区“十户联帮”模式,彻底解决独居老人无人照料难题,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充分整合商圈资源,探索打造“商圈党建+服务”品牌,服务商企同时,引导商户打造“诚信经营示范点”“社企共建示范点”,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四、坚持“一方文化”凝聚共识,在居民共建上创新突破。
针对农居混杂素质低、新型社区陌路化等治理痛点,将“德治教化”融入治理全过程,打造“以文化人、以文养德、文德贯通”新模式,实现基层治理“工作对象”转为“工作力量”。一是丰富文化底蕴。全面挖掘用好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深挖象鼻文化底蕴,探索象鼻文化精神,借助中央公园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大地社区探索“大地雅韵”“大地家园”等文化品牌;依托老象鼻镇驻地优势,在金象社区结合千张、龙灯等本土特色打造美食文化网红街,重拾象鼻记忆;在龙泉社区打造非遗文化面塑技艺传习馆,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二是传播翠屏声音。借助区委力量,高标准建成占地4850平方米的融媒体中心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集“新闻+政务+服务+监督+电商”暨全民志愿参与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云上招募志愿者15.6万名,发布志愿项目300余个,开展志愿活动1000余场,对外刊发新闻报道1.5万余条,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持续传播翠屏声音、传递翠屏文化、展现翠屏形象。三是培育文明新风。依托社区闲散资源建设文化舞台、百姓舞台,成立“夕阳红”歌舞队5支,文艺表演100余场,打造社区院坝文化。挖掘书法国画、非遗传承匠人,在文化集聚地打造国学+书法+非遗文化的传统文化社区。引进第三方组织承接服务,在老旧小区建立康复养护中心、开设日间照料、道德讲堂、代缴代办等服务项目,打造孝亲文化。推行“接亲服务”模式,在新兴社区成立“社区+物业+邻居”接亲队伍,为新入住居民接行、认亲,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凝聚力,将“陌生邻里”变回“熟人亲戚”。(张洁)
一、坚持“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在党建引领上创新突破。
针对老旧小区“治理弱”问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推进多元化治理主体建设,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多元共治力量,实现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 一是建强“中枢大脑”。全面厘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建立以社区党委牵头,小区党支部、业委会或自管小组、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共治的“红色物业联盟”,健立红色议事机制、多方议事协商服务机制,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区域党建一体化格局,合力推动解决小区治理难题。二是疏通“肌体脉络”。推行“社区党委统筹、辖区单位主力、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党委”互助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长效治理。以行政单位支持,五粮液等中大型企业捐赠方式募集社区公益资金500余万,将社区闲置资源“三权分置”盘活资产、资金50余万,联动成立社区服务公司3家,划设停车位3150个,社区增收20余万。三是延展“神经末梢”。创新三无小区“众筹众治”自治模式,成立“社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居民骨干”自治管理委员会,引导小区居民自筹资金5万,投工投劳300余个,共同推进小区综合治理,打造“友善、互助、信任、共享”睦邻家园,实现蜀南竹苑、龙泉等小区治理从“三无”到“三有”、“无序”到“有序”的蝶变。
二、坚持“一张网络”覆盖全域,在集成治理上创新突破。
针对农村城市交织密、日常管理点面宽等治理堵点,全面构建“前端指挥、中断监测、末端联处”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实现基层治理从“传统手段”向“智慧管理”转变。一是前端“一图指挥”。依托区智慧型城市基层治理中心,高标准建立数字化指挥中心,运用空间网格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整合重点区域内的地理信息、人员信息数据、网格信息等数据,实现对区域内人事物地信息的全网直观展示,构建含社会治安、应急处突、综合管理、GPS定位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指挥网络系统,实现社区全链条、全方位实时指挥管理。二是中端“全网监测”。针对老旧小区综治治理难点,整合资金300余万元,以清单化、督战化方式推进城市“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网络监测示范项目建设,提升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水平。全力打造智慧示范小区,引进社区数字化管理系统,为24个小区安装智能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在环境复杂区域增设86个高清数字监控摄像头,全覆盖织密视频监控防控网络。三是末端“四级联处”。实施精细化数字网格治理,专职配备以小区党员、居民骨干、治理员、法治委员等为主的86名全科网格员分片负责86个综合网格,线上构建“街道-村社-小区-楼栋”四级联处“全科网格”系统,横向链接各职能部门信息数据,纵向畅通四级管理权限,逐级录入网格员信息、管辖范围等内容,编制纠纷化解、法律服务等100余项全科服务事项,实现全域综合治理。
三、坚持“一个目标”精准服务,在供需衔接上创新突破。
针对日常服务“众口难调”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畅通渠道、优化平台、提升服务,推动基层治理“为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一是打通服务阻梗。探索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模式,联合社区驻地公安、法院、教育等20余家区级部门,为社区小微企业、弱势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民生保障等多元化综合服务。在和苑社区设立“和事佬”工作室,推行“找谈商调访”工作法,及时化解征地拆迁、婚姻家庭等纠纷135件,成功化解30年跨省上访积案,并将信访工作对象转化成工作力量。二是优化服务平台。探索“1元租金”“微服务”购买形式运作社区资产,孵化引进社工、培训机构5家,开展健康养生、美术培训等生活服务10余类。推进“社校联动”,在宜宾学院引进社区规划师团队30余人、讲师100余人、开展讲座50余场次。推行亲民化改造,聚焦“15分钟服务圈”打造,在社区规建10个“口袋公园”,在龙泉社区新建公办幼儿园。三是做强服务品牌。推行“菜单式”“订单式”“微小式”服务,实现“陌邻”变“睦邻”。首创“小橘灯”服务品牌,推行小区“十户联帮”模式,彻底解决独居老人无人照料难题,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充分整合商圈资源,探索打造“商圈党建+服务”品牌,服务商企同时,引导商户打造“诚信经营示范点”“社企共建示范点”,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四、坚持“一方文化”凝聚共识,在居民共建上创新突破。
针对农居混杂素质低、新型社区陌路化等治理痛点,将“德治教化”融入治理全过程,打造“以文化人、以文养德、文德贯通”新模式,实现基层治理“工作对象”转为“工作力量”。一是丰富文化底蕴。全面挖掘用好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深挖象鼻文化底蕴,探索象鼻文化精神,借助中央公园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大地社区探索“大地雅韵”“大地家园”等文化品牌;依托老象鼻镇驻地优势,在金象社区结合千张、龙灯等本土特色打造美食文化网红街,重拾象鼻记忆;在龙泉社区打造非遗文化面塑技艺传习馆,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二是传播翠屏声音。借助区委力量,高标准建成占地4850平方米的融媒体中心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集“新闻+政务+服务+监督+电商”暨全民志愿参与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云上招募志愿者15.6万名,发布志愿项目300余个,开展志愿活动1000余场,对外刊发新闻报道1.5万余条,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持续传播翠屏声音、传递翠屏文化、展现翠屏形象。三是培育文明新风。依托社区闲散资源建设文化舞台、百姓舞台,成立“夕阳红”歌舞队5支,文艺表演100余场,打造社区院坝文化。挖掘书法国画、非遗传承匠人,在文化集聚地打造国学+书法+非遗文化的传统文化社区。引进第三方组织承接服务,在老旧小区建立康复养护中心、开设日间照料、道德讲堂、代缴代办等服务项目,打造孝亲文化。推行“接亲服务”模式,在新兴社区成立“社区+物业+邻居”接亲队伍,为新入住居民接行、认亲,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凝聚力,将“陌生邻里”变回“熟人亲戚”。(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