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川渝高原卫生应急暨国防动员联合演练在康定举行
10月26至31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四川省军区动员局联合主办的“2020年川渝高原卫生应急暨国防动员联合演练”,在甘孜州康定市如期举行。
活动现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刘捷、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在启动仪式上作出了重要指示,甘孜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程静现场致辞。据悉,各相关部门领导以及众多参演人员出席了本次演练活动,四川省军区动员局副局长梁民牛受邀出席仪式。
据了解,本次演练队伍由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华西医院)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国家(四川)中医应急医疗队、四川省疾控中心高原防疫队以及雅安、阿坝、甘孜、凉山救援分队等9支队伍组成,共计400余人、60余辆医疗装备及后勤保障车参训。其中,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共派出90名队员、7辆大型医疗装备车,是本次参训队伍中队员规模最大、大型医疗装备最多的一支。据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黄雷介绍,应急救援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队伍本身的综合保障能力至关重要,包括医疗装备的运行情况、生活物资及后勤服务的供给,在本次高海拔的测试中经受住了考验、总体运行平稳,但也发现了少部分医疗设备无法正常开机以及参数报警等问题,给下一步优化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据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郭进军介绍,重庆队这次专门把参加鲁甸地震实战的全地形救护车开到了演练现场,这台全地形救护车通过性好,对路面要求不高,高原适应性非常强,并且可涉水1.2米,可通过沼泽地域,最重要的是它每次可以转运3名重症病人,外加3名轻症病人,是高原山区伤员转运的不二利器。
此次演练活动现场,各救援队针对高原救治中可能会遇到高原环境引发的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突发情况,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救援“利器”,顺利完成了本次演练活动。记者从演练现场获悉,在参演的第一天,记者就发现了一支乘坐飞机先期抵达的80人队伍——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所有医疗装备采取模块化管理,适应国际救援中航空运输的需要。据该中心住院组队员刘思佳介绍,针对高原救援的自然条件,该队补充配备了被称为“高原反应克星”的软体便携式高原高压氧舱,运用最新独特的空气分离技术,给患者输送高达85%的纯氧,有效改善组织缺氧,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
据了解,为不断增强救援综合实力,国家(四川)中医应急医疗队针对高海拔救援需要,近期配置了一台制氧机。“这台制氧机方便携带,非常适合高原救援,能够满足5-6人同时正常吸氧20分钟,1个小时的氧供给能够保证1-2台呼吸机的正常使用”,队员张袁告诉记者。此外,他们还携带了自主研制的补气血、强筋骨的中药制剂“益尔力口服液”,对于四肢无力、刚做完手术的病人,有非常好的功效,并首次运用于高原应急演练。
根据四川地貌复杂多样、地处地震多发区、自然灾害高发、交通事故频发,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传播风险不断增加的特点,开展本次协同演练,围绕年度演练任务,以训为主、展演为辅。针对高原地区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传播风险高,四川省疾控中心高原防疫队模拟某地爆发鼠疫后的应急处置流程,开展穿戴防护、环境消杀、流行病学调查、集中隔离、采样送检等科目的综合演练。
参训队伍在海拔3500—3800米的新都桥营地进行联合基地搭建,各自展开1-2个医疗单元,重点对应急医疗装备进行高海拔条件下的适应性测试,针对应急装备设备在高海拔地区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进行及时调整,梳理出更适合高原应急救援的模型和方法。
此外,根据应急队员自身身体状况,还专门设立了海拔3500-3700米的环境适应性训练和海拔4000——4500米6公里徒步训练,全程动态监测参训队员在高原拉练中的身体指征和健康状况,同时也考验各队独立生存的综合保障能力,最终筛选出救援精锐,组成快反突击队,执行灾害早期的应急处置任务。
甘孜、阿坝、凉山等救援分队也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参与到了相关科目的协同演训。
“2020年川渝高原卫生应急暨国防动员联合演练”活动以“提升应急能力、共建美好西部”为主题,贯彻落实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理念,深入展开川渝两地卫生系统的行动实践。通过实地实战演练等方式,积极构建、检验和完善了省际间、军地间、部门间的卫生应急联防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后备力量“双应”(平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建设。为提升高原地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020年川渝高原卫生应急暨国防动员联合演练”活动以“提升应急能力、共建美好西部”为主题,贯彻落实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理念,深入展开川渝两地卫生系统的行动实践。通过实地实战演练等方式,积极构建、检验和完善了省际间、军地间、部门间的卫生应急联防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后备力量“双应”(平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建设。为提升高原地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