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脱贫攻坚——普格书写脱贫攻坚收官圆满“答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那留在中华大地的难忘瞬间,那重逾万钧的殷殷嘱托,激发起亿万中国人民奋斗追梦的强大力量,更成为普格县上下砥砺向前的指南和路标。
金秋之普格,满目丰收喜悦;脱贫之战场,处处火热景象。
近年来,普格县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指示精神,坚持脱贫攻坚“头等大事”战略定位,聚全县之力奋力攻坚,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其间,于2014年脱贫871户4381人;2015年脱贫1186户5508人;2016年脱贫988户4414人,退出贫困村19个;2017年脱贫1776户8187人,退出贫困村28个;2018年脱贫2632户12687人,退出贫困村25个;2019年脱贫3187户15775人,退出贫困村16个,贫困发生率降至9.57%;2020年脱贫3687户17665人,退出贫困村15个。至此,全县103个贫困村、6.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县摘帽通过了州级初审。
“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普格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铆足干劲、精准发力,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依靠坚强党性和过硬作风,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书写更加出彩的普格答卷。
党建旗帜高扬 战斗堡垒越筑越强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普格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在疫情考验的特殊情况下,慎终如始、毫不松懈,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开展。
8月9日,普格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向全州脱贫攻坚贡献奖项中递交了一份申报材料,一个月后,这篇标题为“带着‘妞妞嫫’走进钓鱼台国宾馆的第一书记”的文章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来自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挂职于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的王新荣获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创新奖。
创新性开展“联创联建”、建强扶贫战斗堡垒,打造文创扶贫第一品牌、“妞妞嫫”助力德育村发展,建立首个数字型村企、助力集体经济发展,打造首家写生基地、提升村集体经济,建立唯一乡级标准化彝绣培训基地、助力地区彝绣……凭着天生的聪颖及干事创业的热情,90后小伙子王新拿下了这份殊荣。
“王书记,以后我们都可以购买‘妞妞嫫’吗?”“当然可以啦,‘妞妞嫫’是咱们村上自己的,我们还要给大家优惠!”村民口中的“妞妞嫫”并不是人名,而是德育村自己的文创品牌。该村系普格县重点贫困村,是以农业为主典型的彝汉聚居村,平均海拔1900米,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28户2192人。建档立卡户67户299人。自2017年12月王新来到德育村扶贫,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好各项本职工作,尤其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村集体经济、教育扶贫方面创造了让人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普格县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把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建促进产业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
组织建到集中点,让群众“安家”。全面摸清41个集中安置点搬迁党员底数,按照党员人数在3名以上的跨乡安置点单建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跨向安置点建立联合党支部,乡内安置点建立党小组的原则,建立38个“萨啦”功能型党组织,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1.45亿元,配套完善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群众13项基础设施,改扩建幼教点14个、卫生室18个、村级活动阵地22个、村完小1所,154名搬迁党员和1423户群众,在党组织的坚强保障下实现重新“安家”。
推动健全“多支多元”,让群众“乐家”。由“萨啦”党组织牵头,建立15个团委、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建立完善7个红白理事、治安联防、环境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等社会组织;建立38个“网格化”管理体系,配备“网格员”38名,年底每网格片分别评选1户“党员示范户”“致富光荣户”“文明榜样户”,采取授牌挂牌仪式、新风超市积分奖励等办法进行表扬。通过组织牵头、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等方式,开展“代诉民情、代办民事”活动,帮助群众调解纠纷30余起,反映诉求和代办户政、医保、社保等事项160余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类暖心服务。
推动农业产业带富,让群众“发家”。依托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和各级帮扶援建资金,通过招商引资平台,拟投入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和债券资金2.79亿元,实施畜牧养殖、大棚种植、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孵化园区等18个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从集中安置点及周边村落中遴选10名党员种植大户、6名党员致富能手,与县农业农村部门20名技术骨干,联合组成“农业技术巡回服务队”,送项目、技术、信息到安置点群众家门口,192户群众受益。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通过成立“萨啦”党组织(“萨啦”为彝语,寓意“幸福美满、越来越好”),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切实以“党建主核”引领“服务多元”,让广大群众有了攻坚克难的“主心骨”。
此外,2700余名无职党员“扶贫岗”冲锋在脱贫攻坚前线。立足基层一线特别是村一级“人少事多”现状,在广大农村推行无职党员“扶贫岗”制度,通过制度赋权、实岗赋权、责任赋权,推动2700余名农村普通党员身体力行、深度参与、全力配合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全域党建星火燎原。党的各条战线“拧成一股绳”,汇聚成最澎湃的脱贫攻坚合力。
交通扶贫有作为 架起脱贫致富“快车道”
从“人背马驮”、晴天灰下雨泞的泥巴小道,到通向一座座幸福新村的致富公路,普格县随着交通基础的大建设和格局的大提升,补齐了脱贫攻坚中最大的短板。
要发展,就要修路,打好交通脱贫攻坚战,交通一通,一通百通。脱贫攻坚以来,群众感受最大的变化是交通的变化,群众得到受益最直接的是交通的发展。
近年来,普格县始终坚持交通先行战略地位不动摇,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础工程,大手笔办大交通,大规模投资,高质量建设,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工作,综合交通发展突飞猛进、大赶快上,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农村公路、客运站点等集中开工建设,交通先行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彰显——以省道和县道为骨架,以通乡油路、通村公路为经脉,突出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和乡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推进全县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构筑交通大格局,促进普格大发展。
夯实基础、打破瓶颈,大幅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普格农村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彝族群众出门靠走路、物资靠人背、饮水靠肩挑是曾经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近年来,该县坚持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坚决克服“硬骨头”项目多、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等重重困难,大力推进水电路等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普格县完成国道G248线普格段升级改造,开工建设省道S464,提升国省干道、县乡油路、通村硬化路1374.70公里,完成通乡油路、通村硬化畅返不畅214.42公里,硬化组道户道2586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畅返不畅整治三个100%”目标;建制村100%通客运,设农村汽车客运站19个、招呼站(牌)130个、港湾站2个,农村客运线路25条。
国省干线的改造提升,是疏通交通发展的“大动脉”。S464是普格县一条重要的出县通道,它覆盖全县19个乡镇,服务群众10万多人。由于老路建设技术标准低,又是沿河建设,水毁现象十分严重,加之山高、路窄、弯急、坡陡,防护工程和桥涵工程很不配套,成为制约普格经济发展的瓶颈。脱贫攻坚以来,S464得到升级改造,两年的建设让S464焕然一新,四级公路标准、6.5米宽的水泥路让群众的出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截至2020年4月,普格县新建通乡油路8条66.42公里、通村公路121条623.6公里、村内道路和入户路1263.92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畅返不畅整治三个100%”目标,通村硬化路达标率100%。
农村公路建设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促进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该县大力抓好农村公路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变“羊肠小道”为“康庄大道”,变“路网末梢”为“开放前沿”,让贫困群众走上产业增收、共同富裕的“快车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果实。
通过不断努力,普格县农村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公路建设不断突破,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乡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路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辐射带动产业发展作用更加突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小康路上不掉队,交通扶贫有作为。一条条致富路通到大山深处、修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也让乡村因路而兴、因路更美,为老乡们铺就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人居环境改善 “生态宜居”落地成画
住房困难是普格彝区贫困问题的集中反映,住不安全、不避风雨、低矮潮湿、人畜混居、环境杂乱现象十分普遍。近年来,该县按照先难后易、“五新同步”要求,加速推进新村新寨建设。
马洪乡位于普格县东北部,距县城74公里,辖5个村委会,户籍人口570户2293人,其中,贫困建卡户427户1816人。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性,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的搬迁需求强烈。如今,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叠加,彻底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让马洪乡彻底告别过往,开启未来。
马洪乡黄草坪安置点位于螺髻山镇黄草坪村一组,属于跨乡异地安置,占地面积59.8亩,该安置点共安置103户433人(2018年项目立项时数据,现为473人),涉及孟子洛、恒地、久史、赤布力、拉都吉五个村贫困户,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50户272人,广东佛山援建户53户161人。目前,103户中已脱贫88户,407人,还有15户66人拟于今年脱贫。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住房103套,新建道路1832.75米,新建党群服务中心1处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总投资3118.58万元,其中,广东佛山援建资金1196.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922.18万元。项目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企业,项目于2018年5月2日开工,已于2019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
回想起在深山老家的生活状态,孟子洛村民拉马你散泪眼婆娑。对于因自然条件导致贫穷根深蒂固的他来说,搬离穷山窝,走出去是他一生中最渴望的事“看山跑死马,吃水用电行路难,种地难养一家人。”在“不落下一户”的脱贫攻坚浪潮中,高寒山坡上的群众,从破旧透风的房屋中搬出来,住进山脚下簇新的院落,一切如梦似幻,却又真实存在。易地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迁移,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
对易地搬迁群众而言,代代相传的土地是他们一辈子的亲切,永远丢不掉的感情。如今党的政策则让他们多了份“安居乐业”的归属感,也有甜蜜的心安。
走进马洪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道路崭新宽阔,住房整齐划一,郁郁葱葱的门前绿地,宽敞的文化广场。阿力只则和妻子阿说莫日牛都是共产党员,在新家门前,他聊起搬迁前后的变化,感慨万千。看了看正在缝纫机前劳作的妻子,笑眯眯地说:“集中点环境真的漂亮。买东西不用肩挑背驮了,打开水龙头哗啦啦就有自来水,太安心了!感谢共产党!”
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教育医疗全面保障。硬化公路1公里及入户道0.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公里,户通电率100%;新铺设饮水管道8公里,解决103户集中点饮水安全问题;新建一个村文化室、医务室、村委会办公室、民俗文化院坝为一体的综合党群众服务中心;安装“村村通”设备103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安置点现有学龄阶段儿童187人全部分散在周边的黄草坪村小学、螺髻山、甲甲沟幼教点等地入学;医疗保障达到100%。让搬迁群众公平分享到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住房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最核心的指标之一,住房困难是普格彝区贫困问题的集中反映,也是群众脱贫面临的最大难题。脱贫攻坚启动以来,该县坚持打好特惠与普惠组合拳,一手抓贫困户安全住房建设,一手抓非贫困户危房改造和功能完善,让彝区群众全部住上了“好房子”。特惠上,紧盯“住不安全”贫困户,统筹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和土地增减挂钩等建设项目,2016年以来,共计投入17.41亿元,实施贫困户安全住房建设1.28万户,建成新村新寨57个,贫困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惠上,整合投入5.79亿元,实施D级危房改造、“三建四改”、地灾避险搬迁和社会援建等非贫困户安全住房建设项目1.89万户,有效解决了非贫困群众住不安全、人畜混居、功能不齐、环境杂乱等突出问题。
迁入新居之后,村民们保持着原有的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新的生活环境,不断地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思路活了,路子宽了,更增强了幸福感。同时,县上把劳务经济当作农村主导经济来抓,有针对性的对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务工人员从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
住房安全,筑牢了脱贫攻坚的“底板”,筑起了脱贫攻坚的有力“屏障”。(文/本报记者 龙雪琴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普格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