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部新区:生态本底 未来之城
从“白纸画图”起步到“四城一园”布局,由96名院士专家领衔、3500多人组成的规划团队,开展了五轮新区规划“大会战”。5月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为成都东部新区授牌,标志着成都东部新区由总体规划转入了全面建设阶段。
成都东部新区将成都市民带来什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成都东部新区将有更好的自然山水,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加有文化,符合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空间,居住空间。“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符合未来发展价值观的人居环境。”
五轮新区规划“大会战” 确保成都东部新区的可行性
随着向西向南通道的开放,使得内陆逐步成为走向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
眼下,四川塑造成都东部新区,将在未来发挥引领作用,尤其是新机场的建设,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节点,已经变成一个动力源,从城市机场变成一个经济枢纽的概念。成都市东部新城办战略研究处处长熊明认为,要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去考量成都东部新区的核心职能,从产业、人口以及各类要素如何高效流动、聚集等多方面去考量如何带动促进成渝两地发展。
回望过去的三年里,成都加快实施“东进”战略,先后组织96名院士、国际大师及知名专家,领衔100余支专业团队、3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论证谋划、战略研究、勘探规划、统筹提升、片区设计共五轮城市规划优化提升工作,为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
“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剖析我市的现实情况,在编制过程,判断成都目前正处于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关键期、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期、对外开放深化期和空间格局调整窗口期,亟需全面创新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据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城市全面体检,多种方式收集群众意见,问计专家学者,充分把握成都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梳理出成都发展面临着大城市病逐步凸显、环境质量改善压力突出等七大主要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总规修编的一大特点是社会参与度很高。成都市规划局介绍,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方式,线上线下多元结合,拓宽了公众参与的广度。前后共召开10余次专家咨询会,邀请了苏解放、刘太格、李晓江等92人次的国际国内顶级专家和院士,提升了公众参与的高度。同时,开展“总规四进” 活动,包括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强化了公众参与的深度。通过社会广泛参与收集到的意见均进行了充分吸纳,对总规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今天的成果。
那么最终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的可行性在哪里?李晓江认为,4个因素决定了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的可行性,包括水资源工程保障、通风环境、土地资源支撑、地质条件。
首先,水资源工程保障可行。通过实施引大济岷、毗河供水工程,建设久隆、羊毛沟等水库,成都东部新区供水量可达到12.91亿立方米/年,满足2035年300万人12.49亿立方米/年的用水需求。
其次,通风环境好。成都东部新区平均风速1.57米/秒,高于龙泉山西侧0.94米/秒,静风频率20%,低于龙泉山西侧43%。
第三,土地资源支撑有力——成都市龙泉山以西区域平坝浅丘开发强度已达29.5%,龙泉山以东区域平坝浅丘开发强度12.4%,龙泉山以东区域还有大量适宜建设的空间。
最后则是地质相对稳定。成都东部新区规划的城区均避开了龙泉山地震断裂带,地质结构稳定,适宜城市开发建设。
片区设计开启新区建设新篇 工作生活实现无边界对接
片区综合开发是成都市摒弃传统“点状扩散、圈层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式,着力避免传统建设方式中存在的既有问题,探索形成的一套新理念指引下的综合开发营城新模式。按照片区综合开发理念,成都东部新区全面启动了片区设计工作。
据悉,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围绕片区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制了《东部新区片区综合开发导则》。《导则》对片区综合开发的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和指引,有效保障了片区综合开发的全面有序进行。城市总规支撑新区论证谋划、战略研究搭建新区整体框架、四级体系开启新区勘探规划、空间规划推动新区统筹提升、片区设计开启新区建设新篇,五轮规划,勠力保障。
“一张蓝图干到底,‘蓝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完善优化规划。”李晓江表示,成都东部新区要强化规划引领,构建起战略规划、空间规划、新镇规划(含城市设计)、社区详细规划四级规划体系,并通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片区开发营城模式。
而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汪小琦看来,成都东部新区规划建设体现了公园城市特色。成都东部新区谋划生态本底,依托一山一江三廊多湖优良生态资源特色,划定超过70%以上的蓝绿空间;全面彰显山水特色,含有龙泉山森林公园世界级城市绿心等,体现产城融合理念;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如街道城市一体化,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汪小琦说,成都东部新区有着更加高效有序的空间体系。为支撑整个成都东部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体系借鉴新加坡等城市治理经验,构建了城市—片区—新镇—社区—组团五级体系,推动成都东部新区高质量发展,让市民工作生活实现无边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