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早期阿坝导游员——李鲤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阿坝州导游界的老前辈李鲤老师,在后续的拜访中,听她讲述了许多阿坝州早期旅游开发和导游工作的故事,我忽然意识到,导游作为我州变化敏锐的见证人,光阴赋予了这份职业更深刻的内涵。于是有感行文,借导游员之眼,回顾我州旅游业起步之初的峥嵘岁月。
沧海桑田话旅游
我与李鲤老师的相识,确是一段机缘。第一次见李鲤老师,她还在都江堰古城区西街工作,负责董寿平旧居的管理和维护。彼时我得知国际知名的制箫大家、演奏大家谭宝硕先生要来董寿平旧居看看,便立马赶往拜访。因缘际会,在那,我也有幸见到了四川巴蜀书画院的院长李鲤,并了解到为人低调、深居简出的李鲤老师已经在旧居坚守了许多年。
又是一次偶然的契机,从朋友徐鸿宾那里得知,李鲤老师夫妇,要自驾来阿坝州九寨沟旅游,因时间匆忙我在李鲤老师返回成都的途中,有幸与她在阿坝州松潘县的民居里秉烛夜谈,那时才知道,她曾经不仅在阿坝州从事过旅游工作,还是一位英语翻译……如果不是老师亲口所说,你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李鲤老师,还曾是参与过阿坝州早期旅游业建设的首批导游。
那次交谈,李鲤老师还与我分享了许多旅游业的有关知识,让我这个门外汉对旅游业有更深地了解。例如,“旅游”一词是怎么来的。其实,我国古代就有“旅游”的提法了。最早见于六朝《悲哉行》中“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意思是游览、游乐为主的旅行。而“导游”一词,最早被称为向导,也就是引导观光、带领领路的人,后来才被叫作导游。顾名思义,导游的工作就是能为旅游活动提供安全、可靠、便利的条件,让旅游者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在回顾到阿坝州旅游业的早期发展情况时,李鲤老师回忆说,那时阿坝雪域高原和回乡藏寨羌村的旅游业,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方兴未艾。1984年1月,九寨沟、黄龙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阿坝州旅游业起航扬帆。可在当时的阿坝州,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太多了。首先,游客来访路途遥远,得从成都出发,路况又极差,路路都是碎石,到九寨沟要长途跋涉两天;其次,住宿条件也相当简陋,只能勉强满足基本居住的需求。
而如今随着各类基础设施的完善,在阿坝州旅游的舒适性和愉悦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修建的一条条平坦宽敞的路成为了阿坝州旅游业的振兴路,阿坝州人民的致富路。现在的阿坝州不仅有现代化的宾馆饭店,住宿设备齐全,高档且人性化,而且近年来还掀起了一批带有民族特色的民宿餐馆,极具民族风味,也为阿坝州旅游业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言及此处,李鲤老师不禁感叹阿坝州旅游业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变化之大,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惊奇。基于这次的谈话,我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深入回顾了我州旅游业的发展史。纵观整个阿坝州旅游业的发展,是一条随着时间而上升的指数弧线。
我从阿坝州旅游学者刘忠处了解到,阿坝州旅游业1984年起步,1984年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也是阿坝州旅游打基础、求发展的时期。1991年至1997年是第二阶段,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力度。而阿坝州旅游业的重要转折点,就是1998年至2005年是阿坝州旅游业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景区管理局也升格为县级单位,实现了全州主要景区建立“州县共管,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后续阿坝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数据资料显示, 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发生前的2016年,全州各大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21亿元。经历地震后的恢复重建以及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58.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2.95亿元,均好于地震发生前和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以九寨沟、黄龙为代表的阿坝州生态旅游景区发展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的标志性产品,成为我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自201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特别是近五年,阿坝州州委、州政府全力推进新时代“旅游+”、“+旅游”的创新举措,扎实有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发展全域旅游已成为阿坝州践行“两山”理论实践,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推进器”和“加速器”。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春节黄金周全州旅游业仍取得了好成绩,全州共接待游客65.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亿元。
阿坝州的景色,从没让人失望,阿坝州的旅游业,也从没让游客失望过。
引人入胜话经历
李鲤老师告诉我,她至今也能背诵《游褒禅山记》的这段话:“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是她曾经当导游时的座右铭,也是她从事旅游行业时的信念。
改革开放之初当导游的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82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泸州的一个子弟校做英语教师,1984年被调到成都市外办做英语翻译。随着境外游客的增多,成都市外办随即成立了成都市外办外事接待科,成都市旅游公司也一并成立,她便成为了成都市旅游公司的导游。
彼时,来四川的大部分外国的政府官员和国外游客,均由她们公司负责接待。她笑着说,她们可以称得上是”民间外交家”,那时候的她们身兼数职,既当导游、做翻译,也要当行李员、做安保等工作,还要负责规划所有的住宿、餐饮、景区旅游。尽管那时她们会随身携带许多公司预支的现金,用于支付游客的吃住和门票等费用,但她们从未有过动用这笔钱的想法,相反,还会想尽办法为公司节约开支。那个时候作为一名导游,从没想过要靠这个职业,赚取多少钱,得到多少回报,那时候的他们,心里想着分享,想着要带更多的人,来领略秀美风景,想让祖国的大好河山,印入更多人的眼球。他们不怕辛苦,也根本不在乎辛苦,每日的工作,让他们快乐,满足。这也许就是她们工作的那个年代一脉相承的责任心。
尤其是早期,国外的游客更多,李鲤老师那一批人,更是想着,用锦绣山河,迷人的风景,征服这些国外游客,借由他们,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中华大地,山川湖海之美!
神奇九寨画中天,掠魄牵魂人欲仙。在谈到九寨沟旅游时,李鲤老师回忆到,九寨沟的出名首先得益于一位著名的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1980年冬,陈复礼先生来九寨沟摄影,并把《九寨飞瀑》(据考证,这张照片也是我们现在说的诺日朗瀑布景点)为首的作品发表在《中国旅游》杂志上。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立刻引来吸引力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九寨沟也从此扬名海外。
1985年,李鲤老师开始被派带团前往九寨沟和黄龙。她第一次去九寨沟带的旅游团是来自美国的13位游客,外国人旅游的冒险和探索意识很强,他们坐在车上欣赏着沿途峭壁却还可以谈笑风生。但作为导游的李鲤老师,因为熟知九寨沟的路况,反而把心一直提在嗓子眼。“九寨沟太远,路都是沿着悬崖,极度危险且道路崎岖,车子都是在悬崖边上开着,翻山越岭,弯道极多,并且对面来车大多是运矿物的大车。”她分享道。
那段时间,去九寨沟和黄龙派的是整个成都市旅游公司里车况最好的车,车型主要是日本三菱面包车和丰田、三菱越野车。司机都要求是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才行。那时候坐大巴车,如果遇到地面上有尖锐的石头时,还得随时从副驾驶座的位置上翻下车去把大石头挪开,以防戳穿轮胎。山高路远,倘若有了意外,还不知道在哪里可以补换轮胎。所以在路上挪走稍大一点的石头,竟也就成为了当时导游的“第二职业”。而如果遇到大巴车开在悬崖边上,就得不断指挥车上的游客从左边的位置离开往右边的位置,或者从右边往左边的位置上坐,这样的安排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作为导游的李鲤老师,纵使风光无限好,她也无心欣赏窗外的美景。路是碎石路,人在车中颠簸,有时会把后排座位的游客跌落到车厢前面坐着,好在有美景,机缘好的情况还能看到国宝大熊猫,游客也没有怨言。那时从成都出发用时一天也开不到九寨沟,要在松潘县城住一宿,第二天直到天要黑时,才能抵达九寨沟,住在沟口当时唯一的宾馆诺日朗宾馆。
在李鲤老师的记忆中,初期的九寨沟景区是没有大门,只有景区进口的两个个小小的栏杆,栏杆上分别写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九寨山水胜桂林”的几个字和“九寨沟”三个字。而现在九寨沟的入口设计,气派又不失个性,立意与九寨沟自然山水形态呼应,建筑内外充分体现现代文化内涵,造型舒展流畅,融合传统文化与民族风格,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蕴、集各项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建筑”,极大地改善了景区沟口的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何来黄龙池。“当人们还在九寨沟的美色中沉醉不醒时,第二天一早,旅游车上路前往黄龙景区了。”李鲤老师说到,“那时要翻过几座山,走过碎石路、泥泞路,要翻过海拔近5000米的雪宝顶(鼎),司机和导游的辛苦自不必说,车上的游客都会有剧烈的高山反应,剧烈头痛,呕吐,眩晕,这种身体不适之感一直要到进入黄龙景区才能减轻一些,不过想想,即将要进入到璇霄丹阙的仙境,游客的情绪也还能保持兴奋。”
最早的黄龙入口处和九寨沟的一样,简单,几根木头扎成门的样式,到了后来就有了用树根和枝条缠绕的门洞,以代表黄龙景区,游客们也喜欢在入口处合影留念,顺着曲里拐弯的小道进去,迎宾彩池赫然出现,沿途上走,一道道彩池尽情地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忘记了体能不支、高反引起的身体不适。早期,游客可以赤脚进到池子畅游,后来禁止赤脚入池,但游客仍能脚踩雨靴,自由地在梯田般如诗如画的池子里面尽情的游走,毕竟九寨沟,只是用眼睛观览海子,是视觉盛宴,而在黄龙则置身于其中,徜徉于哗哗流淌着,如同液体黄金般的水中,有种仿佛要羽化登仙的感觉,要知道黄龙钙化池是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大钙化滩流,世界之最啊!
而现在的黄龙景区管理更加规范,大家也更有环保意识,如果遇到游客想要去踏彩池,则会有工作人员或其他游客出面阻止。“次次带队去九寨沟、黄龙景区,次次都有欣喜,而每去一次,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感情,就更深重一分。”言及此处,李鲤老师竟有些动容。
阿坝州的景区既是李鲤老师心心念念眷恋的地方,也是成就李鲤老师事业的热土,九寨沟黄龙的导游生涯是李鲤老师此生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是让她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导游工作,为在中外游客面前树立九寨沟黄龙的美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寺。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在互联网不发达、自媒体尚未兴起的时代,确实是这样的,导游可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景点的游客接待量,游客接待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的导游工作者们,承载着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期望,也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随着信息时代、大众旅游时代、个性化时代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今后,阿坝州的旅游推介,更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市场需求。散客化市场越来越大,游客采购旅游产品的渠道也日趋增加,选择更加多样化,游客的吸引点很难把握。所以,在旅游推介上一定要精准定位,既要面向专业又要面向大众。在形式上应更加注重创新,要善于整合资源,既要挖掘自身特色优势,又要发挥当地合作单位(旅行社、媒体)的积极性,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共同推进旅游市场的开发。
当然,导游熟悉各地风景名胜,讲解信手拈来。在许多游客眼中,博学多识的导游是他们游山玩水的领路人,是他们一路前行的向导。相信大多数人都艳羡导游这个职业,他们能免费的出行,免费的品尝美食,免费的欣赏美景,但实际深耕导游行业的旅游人才明白其中的艰辛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上团时不仅要操心游客的吃住行游,还要时时担心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旅游体验,根本就无暇欣赏美景和品味美食。由于长期的奔波、长时间的讲解、旅游途中饮食不规律等原因,许多导游都患上了慢性咽炎等职业病。而且,导游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妥善处理各类困难的能力,最初开发的景点,包括当时的九寨黄龙景区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导游要使出浑身解数处理好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身兼数职,异常辛苦,但同时也锻炼出导游人员的高素养和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李鲤老师说这个行业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业,作为其中的一员,她感到非常的骄傲。
回想起那段导游岁月,李鲤老师万千情绪浮上心头,那些美妙的记忆,是她这辈子最宝贵的经历。
我初识李鲤老师,彼时只知她是四川巴蜀书画院院长,四川著名的书画家,热心公益活动。后我们彻夜长谈,从她娓娓道来的导游经历中,我又敬佩于她那份对早期阿坝州旅游业的热情和贡献,并得知在旅游界赫赫有名的成都光大旅行社创始人李志正先生,正是她的父亲,不觉惊叹虎父果然无犬子。细聊以后,得知其父是军人出身,对子女要求严格但也培养出他们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在父亲的鼓励下李鲤老师还自愿到西藏从事艰苦的旅游工作,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在西藏,李鲤老师主要接待外国团队入藏旅游,1988年她带过一个100多位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友人到神山阿里的团队,一举创造了汉族女导游带团去阿里的先例。而且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她看来,手写书画,是将这人间色彩,跃然纸上,而作为导游,则是带领游客,去领略大自然这位真正的书画家,最得意的作品。
这些是导游员作为一份职业的价值所在,亦是人生的美好意义。而做访问的经历,让我走进了这些从未接触过的世界,让我由衷感叹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更让我翻开陈旧的书页,阅沧海桑田,见阿坝风华正茂。(阿坝州机关事务局周利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