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需用“新”更用“心”
2025-04-15 16:31:40来源: 浏览量: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党员数量已超过300万。如何让这些“流动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党的事业中,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三难”困境:组织生活参与难、教育管理落实难、作用发挥持续难,亟需创新机制、优化服务。
一、“风筝不断线”:创新组织设置是基础
针对建筑工地、快递物流、平台经济等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应打破传统地域限制,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在产业园区、商圈楼宇建立功能型党组织。浙江义乌建立的“红色驿站”、广东推行的“云端党支部”等创新实践证明,只有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才能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二、“学习不掉队”:优化教育方式是关键
要改变“一封了之”“一发了之”的简单化做法,构建“线上+线下”立体教育体系。一方面用好“学习强国”、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等载体,开发“微党课”“云直播”等鲜活形式;另一方面建立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机制,确保学习教育不断档。江苏推出的“党员教育电子护照”制度,实现了学习记录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管理。
三、“离乡更有为”:搭建作用发挥平台是根本
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在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方面为流动党员办实事。同时创设“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引导他们在基层治理、志愿服务中亮身份、作表率。福建泉州推行的“流动党员积分制”,将参与组织生活、服务当地群众等情况量化考核,有效激发了队伍活力。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只有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才能真正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力量”。
撰稿:柳壹
一、“风筝不断线”:创新组织设置是基础
针对建筑工地、快递物流、平台经济等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应打破传统地域限制,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在产业园区、商圈楼宇建立功能型党组织。浙江义乌建立的“红色驿站”、广东推行的“云端党支部”等创新实践证明,只有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才能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二、“学习不掉队”:优化教育方式是关键
要改变“一封了之”“一发了之”的简单化做法,构建“线上+线下”立体教育体系。一方面用好“学习强国”、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等载体,开发“微党课”“云直播”等鲜活形式;另一方面建立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机制,确保学习教育不断档。江苏推出的“党员教育电子护照”制度,实现了学习记录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管理。
三、“离乡更有为”:搭建作用发挥平台是根本
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在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方面为流动党员办实事。同时创设“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引导他们在基层治理、志愿服务中亮身份、作表率。福建泉州推行的“流动党员积分制”,将参与组织生活、服务当地群众等情况量化考核,有效激发了队伍活力。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只有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才能真正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力量”。
撰稿:柳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