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工作“风向标”为基层减负持续赋能
2024-11-14 10:11:35来源: 浏览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时强调,“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为基层减负既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杠杆”,也是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强劲引擎”。做好基层减负,要把好工作“风向标”,推动广大基层干部能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要把“促发展”作为基层减负的关键指标。“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在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对于工作中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难题,需要深入一线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一线中锤炼出见微知著的眼力、深耕基层的脚力、破解难题的脑力,把促进发展的各项部署落实到位。这需要各级各部门要把文件“简”下来,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坚持“短实新”文风,让文件回归言简意赅、简洁明了。要把会议“简”下来,以精简务实、控制频次为要求,严控参会人员范围、层级,不随意召开直达基层的会议,减少乡镇(街道)、村(社区)“一把手”参会频次,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
要把“惠民生”作为基层减负的核心坐标。“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基层减负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把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造福群众、惠及百姓上。人民群众的地位要摆“正”才能真减负。突出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定期深入基层“问民所需”“问民所急”,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减负工作的认识、感受,让减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深入群众的作风要务“实”才能真减负。调研活动坚持轻车简从,不发通知直奔现场,先考察实情,找准问题根源,再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对策,力求摸实情、听实话,确保调研成果真实有效。为民服务的“权”要用好才能真减负。只有让基层干部在为民办事、落实政策上有更大主动权,在做群众工作时更有底气、更有号召力,才能为群众办成更多实事、送去更多实惠。
要把“守底线”作为基层减负的根本目标。减负,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但绝不是“轻责上阵”,基层“减负”在减去不必要的报表资料、考核检查、文山会海的同时,更要增强基层干部责任与担当。广大基层干部要时刻保持奋斗姿态,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将“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基本遵循,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敢挑“重担子”,在联系服务群众上,要通过“用脚步丈量党心民心、用实干见证群众满意”的方式来扭转“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不良局面,务实解决群众反映诉求,真正将责任担当起来,以更踏实的工作作风将各项工作任务做实、做细。(作者,王鑫)
要把“促发展”作为基层减负的关键指标。“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在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对于工作中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难题,需要深入一线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一线中锤炼出见微知著的眼力、深耕基层的脚力、破解难题的脑力,把促进发展的各项部署落实到位。这需要各级各部门要把文件“简”下来,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坚持“短实新”文风,让文件回归言简意赅、简洁明了。要把会议“简”下来,以精简务实、控制频次为要求,严控参会人员范围、层级,不随意召开直达基层的会议,减少乡镇(街道)、村(社区)“一把手”参会频次,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
要把“惠民生”作为基层减负的核心坐标。“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基层减负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把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造福群众、惠及百姓上。人民群众的地位要摆“正”才能真减负。突出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定期深入基层“问民所需”“问民所急”,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减负工作的认识、感受,让减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深入群众的作风要务“实”才能真减负。调研活动坚持轻车简从,不发通知直奔现场,先考察实情,找准问题根源,再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对策,力求摸实情、听实话,确保调研成果真实有效。为民服务的“权”要用好才能真减负。只有让基层干部在为民办事、落实政策上有更大主动权,在做群众工作时更有底气、更有号召力,才能为群众办成更多实事、送去更多实惠。
要把“守底线”作为基层减负的根本目标。减负,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但绝不是“轻责上阵”,基层“减负”在减去不必要的报表资料、考核检查、文山会海的同时,更要增强基层干部责任与担当。广大基层干部要时刻保持奋斗姿态,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将“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基本遵循,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敢挑“重担子”,在联系服务群众上,要通过“用脚步丈量党心民心、用实干见证群众满意”的方式来扭转“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不良局面,务实解决群众反映诉求,真正将责任担当起来,以更踏实的工作作风将各项工作任务做实、做细。(作者,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