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善治】高原小城里的红色“哨兵”乡城公安传承“红色先锋引领”解读“藏香田园”背后的平安密码!

2024-08-26 13:05:03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是一块具有“藏乡军民情”的“红土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途中从云南北上入康的第1站。1936年4月30日,由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等红军首长率领的红2、6军团进入云南中旬地区。为减少穿越康南时部队可能发生的粮食困难,红2、6军团指挥部决定分两路向康北地区进军。5月9日,萧克、王震率领红6军团从中旬出发,于14日抵达定乡(今乡城)县城,在此停留了7天,谱写了一段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佳话。
  
       在这片拥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热土上,乡城县公安局香巴拉镇派出所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持传承发展、守正创新,在“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警务机制改革牵引下,进一步推动农村警务模式迭代升级,在“降警情、控发案、防风险、除隐患”上下功夫,聚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织密“平安网”,为辖区群众带来安全“新体验”。
 
党建铸魂夯实思想“硬度”
       依托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以红色文化引领人、凝聚人、武装人,深入开展以讲红色故事、踏红色足迹、看红色影片、读红色书籍、重温入党誓词为主的“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忠诚本色”队伍主题教育,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守护着这片红色热土。同时,在县局党委的正确带领下,该派出所党支部积极探索出“党建+队建、党建+业务、党建+服务”“1+3”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加强派出所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使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民辅警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显现,切实夯实以“小安稳大安”、以“平安铸长安”的思想根基。
政务服务换取满意“高度”
       近年来,在新农村改革措施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村落面貌也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也带来了村民之间的土地、产权、宅基地等纠纷。这类纠纷根结深、时间长、范围广,化解难度大。为有效化解矛盾,该所依托“四联民坊”联动热心调解工作的老党员、村居干部及公益律师等志愿者组建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将矛盾纠纷导入依法调解、和谐化解的轨道。
 
       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下基层、解难题、排忧患、护民安”的原则,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365天×24小时”公安政务服务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里”。并创新举措推行“人人都是110、个个都是治安员”的新型农村警务模式,依托群防群治体系,将“110”建在群众家门口,做到接处警“零延误”、矛盾纠纷“快调处”、群众求助“秒回应”,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在辖区内全面推行“一村一群”的“互联网+微警务”工作法,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区域,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以扎实有效举措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警务改革提升平安“维度”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派出所始终把加强农村警务作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落实“农村”警务机制改革,发挥辖区4个农村警务室的红色地域优势,积极构建社区辅警、警务专干、治安积极分子、香巴拉义警队和广大群众志愿者积极参与的“1+3+N”群防群治模式,不断推进群防群治力量红色化、组织化、信息化、年轻化,努力让“红色”更添“警色”。
       同时,坚持实战导向、预防警务、科技支撑,积极推进“实战主导、科技赋能”新型警务模式,持续加大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防范力度,提升了派出所警务智能化水平,履行了为民谋福的使命。
基层治理织牢防范“密度”
       香巴拉派镇出所始建于1985年,东与水洼乡携手相望,西与白依乡沟壑接壤,北与热打乡一脉相连,南与青德镇毗邻而居。辖 1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1571人,流动人口3573人 ,为筑牢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派出所充分运用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和“三色预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常态化开展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目前,12个行政村已全部组建了治安调解理事会,积极协助派出所及时化解“小矛盾、小问题、小纠纷、小摩擦、小投诉”,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同时,以“品牌调解室、调解员和调解队”创建为抓手,打造了扎西拥中调解室,建立了首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派出所调解室,推出了“五步四用”调解工作法,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解机制,将调解室打造成百姓家门口矛盾调解的“桥头堡”、警民关系的“连心桥”。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乡城县公安局香巴拉派镇出所将一以贯之传承和弘扬跨越时空的长征精神,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忠诚和担当守护这片红色土地。(罗阳 张雨)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