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花117小区的检察人们:社区为家,大爱同行
2020年2月6日,武汉市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部党支部的同志们在支部副书记余汉春同志的带领下首次来到对接小区——钢花村117社区,这是他们新的阵地。在这片阵地上,看守大门、道路消杀、送菜入户……他们在不同岗位战斗着,一同守望战“疫”胜利的到来。
这里也是我的家
技术信息部里有这样一个人,他与妻子同为检察人。疫情当前,他与妻子商量后毅然把五岁半的女儿送回了父母家,夫妻两人一头扑进社区防疫的工作中,他就是负责文件检验的袁晓明。
袁晓明在门岗
在袁晓明眼里,钢花117小区的居民也是他的家人。小区内一百多个门栋分布错落,楼栋门牌标示不清晰,为了在偌大的小区里及时把蔬菜、药品送到居民手中,他找不到门栋时就扯着嗓子朝着居民楼喊话,靠着楼中传来的依稀应答声,在极短时间内将整个小区的门栋地图记在了心里。他推着小车步履不停,送菜送药的效率也越来越高,赢得了社区居民的感谢与称赞。
工作有诀窍,但更多的还是撸起袖子“铆起来干”。楼道消杀,他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着二十几斤的消毒水和电动喷雾机从一楼爬到八楼,再从八楼下到一楼逐层喷洒消毒水,隔着起雾的防护眼镜,挥着喷头上上下下喷洒消毒液,不放过楼道各个犄角旮旯。一上午下来,防护服里的衣服全湿透了,他也从不嫌累。
“这里也是我的家,这里的居民就是我的街坊,我想为他们尽可能多做点什么”。
生死线上的守望
技术信息部里有这样的一个人,从2月6日被选派加入市防疫指挥部医疗救治督导组后,就辗转在各个定点医院。吃住在单位里,二十多天都没有回过家,他就是负责网络运维的邓亮。
邓亮在医疗救治督导组
他的职责是核实病人名单、协调病人转运及医院床位腾退,确保每一个病人都能找到病房。从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到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再到雷神山医院,他的服务对象大多是重症病人。跟他们面对面,邓亮没有畏缩,他尽心竭力地与院方沟通,详细介绍患者基本信息和病情,把每一个病人都亲手交到医生手上。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无论何时有人打来电话反映问题,他都能及时响应。
他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为每一位病人奋战,他说:“给我打电话的病人住上院了也不一定会记得我,但作为一个武汉人,能为武汉做点贡献,我还是很自豪的!”
一线入党
技术信息部里有这样一个人,他还不是一名党员,却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本可以留在办公室专注后勤工作,但他却主动申请了下沉社区,他就是内勤汤毅。
汤毅在社区值守
在下沉社区时,认真完成社区书记分配的每一项任务,没有一丝懈怠;回到单位里,他也没有放下内勤的职责,紧张高效地处理着各种工作,他说:“大家下社区是保护街坊,那我搞这些工作就是在保护大家。”
2020年2月17日,他郑重递交了他的入党申请书,书里这样写道:“年轻的基层工作者牺牲在岗位上,身患渐冻症的医院院长奋战最前沿……还有我身边的同事们,一个个党员就像一面面旗帜,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战胜疫情必胜的决心和信心,感受到了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老兵的身影
技术信息部里有这样的一个人,平时伏在电脑桌前不动如山钻研技术,一声令下便站起身来冲锋陷阵,活跃在社区抗疫工作的战场,哪怕腰肌劳损也在咬牙坚持,他就是负责会议联调保障工作的杨泗杰。
杨泗杰在社区服务中心配菜
在这位军龄20多年的军转干部眼里,疫情就是命令。哪里需要他,他就往哪里去。物资捐献有他的身影,社区居民缺酒精,他想方设法多方筹措,把酒精送到居民手里;站岗执勤有他的身影,核查通行证,测量体温,登记出入人员信息一丝不苟;社区巡逻、维持各类活动秩序有他的身影,发现人群聚集就上前温言劝阻协调,见缝插针科普防疫知识。
“有的居民情绪不好、不太配合我们的工作,但更多的居民还是理解、配合、支持我们工作的。这是一场人民战争,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取得胜利。”
在这场战“疫”中,检察技术信息部有奋勇向前的人、有临危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还有更多的人,把工作成果默默融进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里。
分管副检察长陈卫宁(右)给检察技术信息部党支部同志们送来午饭
梅增辉正在送菜
消杀工作进行中
余汉春同志捐助给社区一批消毒物资,范国生同志坚守岗位,祁毅同志在雨雪天细心铺设防滑垫,梅增辉同志用笑容劝阻强行外出的居民,钟声同志默默检查社区的防护围栏……有这样一群人携手抗疫,胜利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