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接力续写山海情
2023-12-20 10:16:54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12月19日上午,难得的冬日暖阳照耀着新建成的四川省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让人感觉这所学校更具生机与活力。走进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笔者见到了浙江省海盐县籍年轻老师王叶繁正在辅导学生。
优秀父亲是女儿的榜样
“第一次走进屏山,是三年前我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来看望在屏山县挂职的父亲。后来受父亲影响,我毅然辞去了在浙江的工作,追随父亲步伐来到屏山参加教师应聘考试,成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老师,支援屏山的教育事业,帮助孩子们实现自己成才的梦想。” 王叶繁老师说,这就是我来屏山的原因。
王叶繁的父亲王金良,1979年恢复高考后考上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海盐县从事农业农技工作30多年。2018年,55岁的王金良主动申请到海盐县对口支援县——四川省屏山县挂职,为当地实施“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营销”精准帮扶项目。王金良只身来到相距2000多公里的四川屏山开展农业水果项目扶贫工作,为了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增收,他把自己全部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茵红李改良升级增产增收”项目中,截至2021年,当地农民种植茵红李共增加收入9.3亿元,400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5万农户大幅度增收。王金良获得“宜宾市脱贫攻坚奖”、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王金良在屏山帮扶工作中体会到,脱贫后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还需要后代人继续努力,于是他说服女儿来屏山从事教育工作,继续为帮扶工作贡献力量。
王金良一生从事农业农技工作,是农业战线的一名优秀专家,今年已经正式退休了。王金良曾先后获评“全国劳模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
王叶繁到屏山县工作前,她只在趁着父亲挂职期间去过一次。“那次去屏山看望父亲,我深刻领悟到了父亲那种为了帮扶当地农民脱贫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工作的忘我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从而坚定了我来屏山工作的决心。” 王叶繁无怨无悔地说。
“在与父亲的聊天中我得知,屏山正在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园——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王叶繁说,因屏山服装产业薄弱、资源短缺,而自己刚好是学服装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可以帮助屏山培养技能型人才,能有机会支援西部发展,也将是人生无比珍贵的经历,于是王叶繁便决心去屏山工作。
“刚开始,母亲对我还是有些不放心。”王叶繁说,屏山和海盐相隔2000多公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不同,母亲是担心我适应不了。于是王叶繁便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我和父亲都在屏山工作,互相还可以有个照应。”渐渐地母亲也理解支持王叶繁的想法。2020年9月,王叶繁应聘到了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该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一名教师。
讲台上翻开教学新篇章
王叶繁到职校上班后,她发现服装专业在当地并不受欢迎,是个冷门专业。“很多家长认为,服装专业就是踩缝纫机的,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王叶繁说,好多学生家长更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计、烹饪、工业机器人等“好就业”的专业。
因为专业不受重视,学生基础薄弱,且爱偷懒、缺乏自信。一时间王叶繁又迷茫又心急:“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工作呢?”
迷茫时王叶繁得到父亲给她的建议,不妨先给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摆脱对服装产业低技术、低价值的刻板印象。于是王叶繁开始为学生介绍智能化的立体裁剪、3D扫描、虚拟试衣等前沿技术。同时,她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加入文化元素。她对学生说:“服装设计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每件作品都饱含情感和文化意蕴。”王叶繁还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课堂互动,多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反馈等。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她发现学生渐渐变得勤奋了,课后也会主动找她探讨专业问题,得知有省、市比赛时,都会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质量在不断提升时,其自信心也会逐渐提高。
在王叶繁细心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学生没有中途转专业的,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继续走服装设计这条路,学生曾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她就读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悉心指导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王叶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她两次荣获宜宾市一等奖、四川省二等奖,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讲台上翻开教学新篇章。
采访后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奇迹。但是要巩固西部地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还需要东部地区的继续帮扶,浙江省海盐县帮扶四川省屏山县工作中涌现的王金良父女俩爱心接力的帮扶故事,仅仅是东西协作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严为远)
王叶繁在辅导学生
一个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浙江省海盐县年轻人,为何三年前来到西部地区四川省屏山县从事教育事业呢?笔者好奇探访其渊源。优秀父亲是女儿的榜样
“第一次走进屏山,是三年前我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来看望在屏山县挂职的父亲。后来受父亲影响,我毅然辞去了在浙江的工作,追随父亲步伐来到屏山参加教师应聘考试,成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老师,支援屏山的教育事业,帮助孩子们实现自己成才的梦想。” 王叶繁老师说,这就是我来屏山的原因。
王叶繁的父亲王金良,1979年恢复高考后考上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海盐县从事农业农技工作30多年。2018年,55岁的王金良主动申请到海盐县对口支援县——四川省屏山县挂职,为当地实施“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营销”精准帮扶项目。王金良只身来到相距2000多公里的四川屏山开展农业水果项目扶贫工作,为了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增收,他把自己全部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茵红李改良升级增产增收”项目中,截至2021年,当地农民种植茵红李共增加收入9.3亿元,400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5万农户大幅度增收。王金良获得“宜宾市脱贫攻坚奖”、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王金良在屏山帮扶工作中体会到,脱贫后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还需要后代人继续努力,于是他说服女儿来屏山从事教育工作,继续为帮扶工作贡献力量。
王金良一生从事农业农技工作,是农业战线的一名优秀专家,今年已经正式退休了。王金良曾先后获评“全国劳模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
王金良父女俩合影
接过父亲帮扶的“接力棒”王叶繁到屏山县工作前,她只在趁着父亲挂职期间去过一次。“那次去屏山看望父亲,我深刻领悟到了父亲那种为了帮扶当地农民脱贫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工作的忘我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从而坚定了我来屏山工作的决心。” 王叶繁无怨无悔地说。
“在与父亲的聊天中我得知,屏山正在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园——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王叶繁说,因屏山服装产业薄弱、资源短缺,而自己刚好是学服装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可以帮助屏山培养技能型人才,能有机会支援西部发展,也将是人生无比珍贵的经历,于是王叶繁便决心去屏山工作。
“刚开始,母亲对我还是有些不放心。”王叶繁说,屏山和海盐相隔2000多公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不同,母亲是担心我适应不了。于是王叶繁便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我和父亲都在屏山工作,互相还可以有个照应。”渐渐地母亲也理解支持王叶繁的想法。2020年9月,王叶繁应聘到了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该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一名教师。
讲台上翻开教学新篇章
王叶繁到职校上班后,她发现服装专业在当地并不受欢迎,是个冷门专业。“很多家长认为,服装专业就是踩缝纫机的,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王叶繁说,好多学生家长更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计、烹饪、工业机器人等“好就业”的专业。
因为专业不受重视,学生基础薄弱,且爱偷懒、缺乏自信。一时间王叶繁又迷茫又心急:“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工作呢?”
迷茫时王叶繁得到父亲给她的建议,不妨先给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摆脱对服装产业低技术、低价值的刻板印象。于是王叶繁开始为学生介绍智能化的立体裁剪、3D扫描、虚拟试衣等前沿技术。同时,她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加入文化元素。她对学生说:“服装设计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每件作品都饱含情感和文化意蕴。”王叶繁还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课堂互动,多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反馈等。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她发现学生渐渐变得勤奋了,课后也会主动找她探讨专业问题,得知有省、市比赛时,都会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质量在不断提升时,其自信心也会逐渐提高。
在王叶繁细心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学生没有中途转专业的,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继续走服装设计这条路,学生曾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她就读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悉心指导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王叶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她两次荣获宜宾市一等奖、四川省二等奖,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讲台上翻开教学新篇章。
采访后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奇迹。但是要巩固西部地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还需要东部地区的继续帮扶,浙江省海盐县帮扶四川省屏山县工作中涌现的王金良父女俩爱心接力的帮扶故事,仅仅是东西协作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严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