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围绕绿色智慧融合发展 建设城郊型都市现代渔业园区
2020-07-07 10:26:21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影响四川内江讯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内江市市中区建设现代渔业园区,推进水产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三个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建设。一是高起点规划。编制《省级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突出特色水产、稻渔综合种养、果渔循环种养三大主导产业,布局“一带双核四基地”,打造产业鲜明、装备先进、生产绿色、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万亩城郊型都市特色水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科学编制《2020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加快园区提档升级,推进12公里产业环线道路建设,新引进并启动了白乌鱼产业联合体、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鲈鱼鳜鱼良种场等一批园区项目建设。三是高效益带动。已发展水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3家,占全区总数21.4%。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扶持壮大经营主体,探索土地入股、财政资金“补改投”等多种渠道促农增收,带动园区内水产养殖户数增加50%,户均增收效益提升20%。
二、聚力 “三个优化”,做强园区现代渔业。一是优化养殖结构。以名特优水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白乌鱼、观赏鱼、南美白对虾、大千花泥鳅等养殖品种;推进地标产品白乌鱼“育繁推”一体化,力争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目前,已发展特色水产8000余亩,产量占全区水产品产量60%以上。二是优化品牌效益。建成水产品检测点5个,打造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将水产基地全部纳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水产品监测合格率98%以上。现有“三品一标”水产品21个,占全区总数42.5%,2020年将新增绿色、有机水产品认证3个。积极组织优质水产品参加农博会、西博会等展会,打响市中区水产品牌。三是优化养殖技术。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推动“智慧渔业”发展,建设适度规模水产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1个、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基地2个;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高效养殖模式。
三、聚焦“三个融合”,做优园区功能业态。一是“种养加”融合调结构。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园区内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带5000亩,结合柑橘产业发展“渔果”种养模式,循环利用养殖尾水,减少化肥施用量。开发白乌鱼汤、白乌鱼糕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二是“产供销”融合搭平台。依托江龙省级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互助合作组织提供“产供销服贷”等全链条服务,已发展社员235户,每年代购渔需物资1000余万元、销售水产品1万余吨。打造内江渔网天下水产电商平台,发展用户200余户,通过“线上电商+线下水产批发市场”日均销售水产品15万斤、年销售额2.9亿元。三是“农文旅”融合兴业态。推进渔旅融合发展,建成国家级垂钓中心、大千艺苑渔乐园、永安甜蜜渔村等一批景点;成功创建黄河湖AAAA级景区,举办国家级大型垂钓竞技赛事;传承渔业美食文化,发展带动渔旅农家乐80余家,深入挖掘白乌鱼粥、大千干烧鱼等文化美食。
四、着力“三个强化”,做实园区保障支撑。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园区服务中心,落实编制人员5人,组建工作专班,将园区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市中区标准化渔业养殖及“稻渔产业”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整合财政资金5000万元、争取园区财政贴息金融授信贷款额度5000万元,打捆各类资金向园区聚集;推行特色水产渔业互助保险与渔业商业保险模式,每亩财政补贴75%保费;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做好用水用电用地等配套政策保障。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与中国水科院淡水研究所、四川省水产所等8家院所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引入水产养殖博士、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9人,启动专家大院和白乌鱼博士工作站建设工作;每年邀请各级渔业专家对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人员、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强化人才支撑。(王安兵 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