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红色印记·民俗传承实践团队赴边疆(临沧云县)开展教育帮扶及文化探究活动告捷

2024-08-05 10:46:34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论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川师范大学红色印记·民俗传承实践团队赴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开展了为期9天的教育帮扶工作。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实践团队走访临沧市红色文化基地,挖掘活化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赓续弘扬红色精神。此外,在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指引下,实践团队还学习了解了云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同当地彝族学会进行了文化交流与探讨。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边疆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四川师范大学红色印记·民俗传承实践团队对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第二完全中学的学生进行了教育帮扶,助力当地教育提质增效。

四川师范大学红色印记·民俗传承实践团队开展出征仪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奔赴云县之前,实践团队精心筹备。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项目指导老师肖卫东教授嘱咐团队成员要在党的教育政策指引下,奔赴边疆进行教育帮扶,把握教育的政治性、方向性、时代性,设置多元化课程,弥补当地教育缺口,实现教育的启发性。肖卫东教授强调,团队成员要有目标有需求的做任务,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外,要深入走访调研边疆红色文化,积极探寻、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同时,要利用云县民族众多的条件和优势,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让鲜为人知的民族故事走出大山,让优秀文化重焕生机。团队成员纷纷响应肖卫东教授的号召,表示会坚持创新实践,在做好任务的基础上力求提升自己,以昂扬的姿态担当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使命。出征前团队负责人王喆明确了此次活动的人员分工和整体部署,并给团队成员购买保险、规划出行路线、制定纪律条例、强调安全问题。

项目指导老师肖卫东教授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红色印记·民俗传承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课程结构优化,提高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实践团队设计了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十余节课程,涵盖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多维度。团队负责人王喆的“中国书法·美学漫谈”课程,引领学生练习书法,传承发扬中国书法艺术;团队成员张成清的艺术实践课程,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生动的三维世界;团队成员胡啸洋的口语表达课程,启发学生们体会学习普通话的作用,感受普通话的魅力;团队成员黄丽文的自然探索课程,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多元化趣味化的课程让同学们在故事性、游戏化、沉浸式的高体验过程中增长见识,为他们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全面发展,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团队成员开展特色课程

助力边疆行不止,传承文化志犹坚。遵循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教学实践的同时,团队成员还走访调研了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的滇缅铁路遗址园、中共云县地下党支部晓街联络站遗址、云县茶房乡革命老区史料展览馆、中国滇红第一村、凤庆安石滇红茶厂、凤庆滇红茶博物馆、凤庆县凤山烈士陵园、凤庆第一完全中学、凤庆县勐佑镇红色教育基地、肖朝汉事迹展览馆等十余处地址。在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追随先烈脚步,回顾红色历史,重温红色记忆,倾听革命故事,致敬革命岁月,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坚定了他们磨砺意志、锤炼本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理想信念。

团队成员走访调研收集红色文化

为学习云县多彩斑斓的民俗文化,7月26日晚,实践团队携手临沧市云县麦田教育基金会执行团队,在临沧市云县彝族学会进行了民俗文化探讨。实践团队成员与云县彝族学会会长杨天龙及多位知名学者围绕彝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历史起源到民风民俗,从传统服饰到音乐文化,从语言文字到特色节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俗文化交流会,加深了实践团队对彝族文化的理解,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共同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了解彝族文化后,实践团队走进了彝族俐侎人家,切实感受彝族特色风俗文化。夜晚的打歌环节更是重头戏,点燃木炭篝火,以三弦乐器为奏,彝族俐侎人与团队成员围坐成圈,品茗叙谈,欢歌乐舞。

团队成员学习交流彝族民俗文化

教育帮扶边疆不停步,传承文化使命永担当。在短暂而充实的九天里,实践团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教育使命,助力边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进步。同时,团队成员深入走访云县多处红色文化基地,广泛探寻当地多样民俗风情,并借助公众号推文积极宣传。此次实践活动的完成是新的起点,在未来的道路上四川师范大学红色印记·民俗传承实践团队将继续坚守初心,奋楫笃行,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助推文化繁荣与民族团结的美好明天。

作者 王喆 黄丽文

摄影 张成清 任丽 杨珺祺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