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书法”润彝心:四川师范大学书法美育帮扶团队再赴大凉山
时值仲夏,暑气蒸腾。在六月骄阳的照耀下,四川师范大学“云上书法”大凉山美育帮扶公益团队再次奔赴大凉山普格县夹铁镇、花山镇等小学校开展书法示范课教学。因为在那里,有许多渴望美育滋养的彝族孩子让他们长期牵挂……
由支教结缘,从公益出发,做书法美育的播种者
三年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书法学院的学子们来到大凉山小学支教,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是学校的第一任美育老师。由于师资的整体欠缺,这些学校没有专门的美育教师,未开设美育课程,更谈不上美育素质的培养。在朝夕相处中,大学生们被孩子们的淳朴所感染:“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城市霓虹与车水马龙,可孩子们都有渴望美好的心灵和对山外世界的深深向往。”当时的硕士研究生李豇乐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彝族小学生既能学好汉语又能受到美的教育,而导师给出了解困的方案:书法是最好实施也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式。”
结合专业背景资源和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2020年3月四川师范大学“云上书法——大凉山美育帮扶公益项目”应运而生。项目致力于为大凉山小学生定制书法美育优质课程,借力网络平台通过“线上云微课+线下实践指导”方式,开展小学生书法美育帮扶行动,成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示范项目。今年的6月26日,项目团队邀请专家名师,备齐笔墨纸砚,再次共赴大凉山开展书法示范课教学。“云上书法”美育帮扶团队一直在做的,便是汇聚公益情怀之心,通过长期帮扶,在凉山州小学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一颗颗“美”的种子,努力诠释好美育播种者的角色。
一字一画面,字字皆有源,做汉字艺术的阐发者
第一次为小学生上书法课程的情景,让项目团队成员印象深刻:孩子们的双眼都充满好奇与渴望。在练习基本笔法与结构之后,老师从汉字的象形特性出发,讲解方块字背后的造字渊源,让孩子们了解到汉字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远古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关联。许多汉字后面都有“象形”的来源和“会意”的表达,老师为他们展开了一幅幅远古的画卷。三年级的小阿嘎兴奋地说:“老师,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汉字原来这么有趣,我可以把好多字都画成一幅画。”虽然初写楷书歪歪扭扭,但孩子们却十分满意,因为他们理解了一笔一划都是有故事、有生命的。
经过两年美育浸润,小学生们从好奇到喜爱,再到更加静心、专注的学习,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变。对于楷书、隶书等基本字体的书写作品,有些已经参展参赛了;从字到画的趣味探索,他们已能较好掌握毛笔和宣纸的特性了;对于文字的来源及其演变历史,有些同学通过小小演讲台能向大家熟练讲述了。也许好的教育,就是能够让学生主动与知识和智慧“握手”。让书法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好朋友,这也正是“云上书法”团队帮扶的初心和目的。
一词一观念,词词皆蕴理,做美育思政的践行者
“老师,听您讲了书法的许多故事后,我觉得书法才不只是写几个字那么简单,我长大了也想做一名书法老师。”课后,一名小学生一本正经地告诉老师关于他的梦想。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根脉和中国传统美学的载体,却曾一度在我国教育中被忽视。近年来,习总书记不仅亲自关心书法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情况,还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如何把临写枯燥的传统书法让小学生接受并喜欢,是一大难题。然而,“云上书法”的师生们秉持“一字一画面,一词一观念”的课程研发理念,帮助孩子们打开文字的窗口,看到了其中美妙的世界。每“词”微课的学习,巧妙植入了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书法美育闪烁着“思政”的光芒。“这次针对三年级小学生的示范课,我们讲解‘为人’的书写与故事,让他们知道这两个字的双重意义,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研究生吴沁遥是这次的项目负责人,她感慨地说:“我们在微课研发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魅力,更有必要让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它的价值,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这支满怀公益情怀的团队,正带着文化的自觉意识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成为传播中华美育精神的新生力量。 (邓翔宇 沈星辰 唐蒋兴 吴沁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