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青逐绿共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2023-07-28 11:31:29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俯瞰前锋城区
芦溪河水清岸绿
执法人员检查餐饮油烟净化设备
桂兴矿山复绿
波光粼粼的芦溪河,鱼翔浅底、水鸟翩飞;华蓥山苍翠峭拔、云雾缭绕;五彩斑斓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民居构成了一幅田园画卷……如今的前锋大地,天蓝、水清、山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改善民生,青山蕴含美丽,蓝天洋溢幸福。建区十年,前锋区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十年间,前锋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0%升至94.8%,综合指数和改善幅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全区地表水省考、市控断面优良比例达到100%,省考渠江涌溪断面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流域自净能力逐渐恢复;全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固废危废环境风险可控,土壤环境总体稳定。
绿色低碳环境优
7月25日,前锋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对该区一家酒店的餐饮油烟排放情况进行检查。近段时间,该局正在持续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整治,督促餐饮企业规范使用和维护油烟净化设施,不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今年以来,该局开展餐饮油烟集中整治行动10余次,累计检查餐饮企业70余家,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为进一步做好夏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助力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目前我们正在开展餐饮油烟、城市道路扬尘、露天烧烤等综合整治,加大城市道路保洁冲洗力度,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前锋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二大队大队长吴春华说。
近年来,前锋区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前锋区通过开展季节差异化管控,推进臭氧污染和PM2.5协同治理攻坚,实施夏季臭氧污染防治行动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道路扬尘、秸秆焚烧、烟花爆竹、腌腊制品熏制、餐饮油烟等污染源管控;强化大气质量微型监测站、高空智能除霾降尘设备等技术支撑应用,推进大气环境质量24小时监控,为全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高效的决策行动支撑。
2022年,全区PM2.5日均浓度2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PM10日均浓度4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6%;空气质量优良346天,优良率94.8%,同比上升3.8%,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排名第一位,在全省65个建制区中排名第七位。
近年来,前锋区还狠抓行业管控,加强工业、餐饮、汽修行业管控,确保涉气企业达标排放、无违法违规排放现象。2022年,前锋区印发了《广安市前锋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开展企业绩效分级,实施“一厂一策”,对全区32家相关企业实行分级应急减排措施。
截至目前,前锋区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建成高空智能除霾降尘设备6套、大气质量微型监测站9个、汽车尾气黑烟抓拍系统2套、货车违规入城抓拍装置7套、货车自动冲洗和监控装置32套,与光大能投公司齐抓城区道路扬尘管控,累计投用环卫专用车辆24辆;累计投入5.5亿余元,开展火电、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前锋区还积极开展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低碳宣传教育等节能宣传活动,提倡群众外出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步行上下班,以绿色低碳的方式出行,让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接下来,前锋区将持续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推动园区和产业集群挥发性有机物共享治理设施建设,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收集率、去除率和治理设施运行率。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点滴之力”绘就人民群众的“幸福蓝”。
水清岸绿生态美
夏日傍晚,在前锋区芦溪河公园,河水清澈,两岸绿树繁茂,不少市民在河岸休闲散步。
芦溪河属于渠江一级支流,穿前锋城区而过。多年来,前锋区坚持以“美丽河湖”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洁水、疏浚、固堤、净底、美岸、活源等举措,对芦溪河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将城市水体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水清、景美的城市靓丽风景线。“水清了,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来这里锻炼了。”在芦溪河公园锻炼的市民王大爷说。
前锋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精准施治“一河一策”,深入开展碧水行动,扎实做好全区河(湖)水质量改善工作,巩固河(湖)治理成效。目前,全区12条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此外,前锋区还从源头出发,从工业污染、城镇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等领域入手,大力开展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前锋区水环境全面提质。
不断强化工业污水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医药制造、造纸、屠宰、食品加工等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强监管,确保末端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不断强化园区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提高工业污水回收利用能力。
加大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有序实施老旧破损管网改造修复,加强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网的连接建设,以渠江、芦溪河流域为重点,完善沿岸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处理设施运营监管,杜绝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充分借助农村环境消纳能力特性,以资源化利用设施为主,以一体化等处理设施为有效补充,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目前,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四个100%,即流域沿线农村生活污水实现100%收集处理,集中聚集点生活污水处理站实现100%覆盖,农村黑臭水体实现100%消除,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生活污水实现100%治理。
饮用水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治理是前锋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水源地布局的调整优化、水源地面源污染整治和引导群众科学使用农药等举措,水源地水质有了大幅提升。
经过多年治理,前锋区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区地表水省考、市控断面优良比例达到100%,省考渠江涌溪断面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12条区级流域监测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流域自净能力逐渐恢复,各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出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源头防治土壤净
近日,记者走进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当地村民正忙着采摘青花椒。
离基地不远处的花椒初加工中心内,村民们将刚刚采收的新鲜青花椒分批运到这里,经过带枝烘干、果枝分离、色选等加工后,制成干花椒进行销售,花椒枝干则变成可燃物颗粒。
“初加工中心引进专业的花椒枝干处理设备,让花椒枝干变废为宝,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陈佳说。
建区以来,前锋区将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急事来办,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突出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重点任务、关键环节,严格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着力推进污染地块修复,全力提升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打好净土提升攻坚战,事关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近年来,前锋区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做好土壤“治理文章”,牢牢守住土壤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2016年,前锋区出台《前锋区土壤污染风险源排查方案》,吹响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的号角,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全区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掌握全区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定期更新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信息。
在深入掌握全区土壤污染情况后,前锋区着手对土壤污染进行系统性防治。2017年,前锋区印发《广安市前锋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工作方案》,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画出详细路径图,开启了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实行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科学防治之路。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前锋区深入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推行秸秆还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施有机肥、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切实保护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同时,相关单位积极落实耕地保护和质量监控工作,严格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大力开展企业安全环保提升、企业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与辖区内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并督促企业按照责任书要求完成隐患排查、方案制定、整改落实、修复治理等工作。
此外,拉紧安全红线,强化危险废物处置排查监管。前锋区出台《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年专项行动方案》,对重点产废单位全覆盖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排查整治,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全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经过一系列铁拳防治后,全区土壤污染得到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前锋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
在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同时,前锋区还持续抓好土壤环境保护,让地更绿、生态屏障更牢固。
建区以来,前锋区持续实施生态修复,以林业产业、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为依托,全面治理旱山区、漏水区、水淹区和石漠化区,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新增森林面积0.53万亩,新增森林蓄积1.1万立方米,营林改造面积1.63万亩,植树约120万株,打造华蓥山、渠江流域生态屏障,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下一步,前锋区将继续扎实推进水屏障、森林屏障、山屏障、产业屏障创建,为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生态前锋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保障。
(吕甜 柏嘉丽 姜曦悦 丁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