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甘洛县:用好“三防”体系 构筑“森防”铜墙铁壁
甘洛县地处四川西南部,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面积77.1万亩,覆盖率达34.86%,火灾风险程度高、时段长、压力大。对此,甘洛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州有关要求和批示精神,持续巩固“技防、物防、人防”三位一体化巡防体系,构筑“天上巡航+地下巡查”立体监控网格,用实际行动筑牢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屏障。
运用“技防”,智控模式添效力
“再走3公里,就能完成今天的巡山任务了”。正午时分,甘洛县田坝镇埃波落村护林员陈子勤打开手机看着今天的巡护路线说道,她今天的行进路线和实时位置都已被手机APP“监测即报(护林员)”记录上传,县森防指办系统管理员打开监测系统就能清晰看见护林员的巡山路程及所在位置,极大提高了“向下管理+对上联系”的双向输出效率。
为深化技术防控,助力防火智能化,近年来,甘洛县充分利用高科技智能APP“监测即报(护林员)”系统、红外热像仪、无人机巡护等高科技设备,在实时监测、智能巡查、动态反馈时结合云端大数据监测手段,畅通数字化火情“发现—上报—处理”流程,实现一键式火情查询、最优化远程监控、高效性火情处理。同时清查全县1496个雪亮工程,规划新建第五期泛在感知网扩容项目,修缮新建208个离线监控设备,实现了14个林牧区透明化视频监控24小时“在线”、34个火险区拉设火警线128千米,有效突破巡防盲区限制,规避人巡断档导致火情蔓延成灾,真正实现防控由“线下”到“云端”转变。
“以前发现火情,总是靠打电话,描述起来既费时间又废精力,有时还找不到位置,现在只需要点击APP内红色‘警报’图标或者查看实时监控就可以了,方便好多。”护林员木乃以哈说到。
配齐“物防”,夯实基础强保障
自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期以来,如何统筹全县13个乡镇扑火物资?器材储备位置、分布点线如何发挥出最大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规范精准?......
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防火这场战斗,挺过一关,还有无数关挺在甘洛县防火工作最前沿。
“专业扑火队物资布局要充分考虑乡镇分布、林草资源、交通路网等要素,片区器材储备数量要及时与所辖乡镇协同配合、建立沟通联系上报机制......”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副指挥长阿西阿木根据多年防火经验说道。
长期以来,机具检修、隐患排查、预案调整等前置期工作一直是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关键点”。为有效夯实基础保障,强化防火顶格物资筹集、建设力度,甘洛县按照“应建尽建”和“环线相通”的总体要求,规范创新了“以路带水、迅速补齐”的模式,统筹整合了全县消防水池、农用水池等设施,建设多用途高标准蓄水池216口,提升改造林区饮水工程主管网72公里,设立消防取水点127个,全面检修869.4公里防火通道、1039个移动水桶、140个地篓子、木椤子等,夯实了“森防”基础保障,筑牢了一线“物防”屏障。
紧靠“人防”,精细管理聚合力
“盯紧特殊人群,不冒一股烟,不着一把火,让青山常在,碧树常绿......”一大早,义务寻山员们便带着手持式小喇叭走村入户,村村通、流动宣传车的彝汉防火双语讲解音频也在甘洛县13个乡(镇)的主要路口、重点路段、林区要道循环播放。
青山绿地间,宣传广播的声音响彻云霄雾霭,似一声声战鼓雷动,敲打在干部群众的心头。
为统筹利用好全县各级干群力量,构建群防群控体系,严密精准防火管控力度,甘洛县按照县+镇+村+组+户“五联”防火工作机制,依托“1+13+N”垂直管理模式,科学划分531个巡护网格,组建3347个“十户联保”小组,选拔232名“两点一哨”值班值守人员,落实1338名护林(草)员“巡护+管护”双担职责,与13个乡(镇)防火卡点、瞭望哨点形成“横纵双向”的全覆盖、多维度防火堡垒;同时为提升应急扑火处置能力,永驻“森防”新鲜血液,全县及时强化县、乡(镇)、村“三级”扑火队伍集结驻训,坚持以练备战、以练促战,分区域靠前驻防,大力开展转移疏散群众、集结开进、组织扑救、转场机动、宿营就餐等“业务测试+实战演练”训练,用足绣花功夫,进一步增强扑火队伍机动作战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扑火队伍实战演练141次,群众疏散逃生演练2180次。
“前几天参加了村里组织的防火演练,村书记带着我们熟悉了逃生路线,还给我们讲很多防火知识,我觉得很有用,关键时候那是可以保命的。”住在高山林区边上的村民阿木约哈很认真的说道。他曾在多年以前,经历过一场山火,当时的恐慌犹记于心,因此对村上的防火工作也格外支持。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正是有了很多像阿木约哈这样的群众支持,才让甘洛县的防火工作能够扎实稳步推进。
下一步,甘洛县将继续全覆盖高频率多维度开展“增湿减患、三林排查、带水巡山”等重点巡防工作,进一步补齐防火短板,提升“森防”整治成效,聚力写好习近平总书记“四问”答卷,守护好甘洛这片郁郁青山。(文/吴姣 施光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