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叔叔信箱”联接两千青年助力藏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20-04-27 14:18:48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浏览量:


“小善叔叔一堂课”走进石渠县。(陈龙 摄)

4月13日,石渠县城区小学开学了。第二天,该校的四郎志玛老师就在微信上问“小善叔叔信箱”项目组:孩子们问现在可以给你们写信吗?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平均海拔4250多米,是四川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位置最偏远的县。本着有利于从根本上阻断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角度出发,共青团成都市金牛区委对接对口帮扶的甘孜州石渠县团委,引入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小善叔叔信箱”公益项目,整合来自全国的青年力量,着力打造服务青少年的援藏品牌项目。

从2017年4月底开始以来,“小善叔叔信箱”通过设在石渠县中学、城区小学、洛须寄宿制学校、洛须小学4所学校的信箱,采用信件往来的方式,搭建一个有温度的、多方参与的、关注同学们诉求的需求收集平台,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成长需求、情感心理需求等,组织志愿者对该群体的需求通过整理分类,及时、精准地开展回应,陪伴4所学校的5500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3年来,共收到学生来信及志愿者回信约8000多封,达400万字左右。同时,该项目还协调部分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完成900多份同学们的物质心愿,包括书包、课外书、课辅资料、学习文具、体育用品等。

针对青年特点,创新项目参与形式

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共青团金牛区委、石渠县团委,组成项目团队,牢记《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要求,一起建立团内外资源区域化统筹配置机制,打造共青团工作品牌体系。

“小善叔叔信箱”用“一封信”搭建了一个便捷参与、多元参与的创新志愿服务模式,降低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门槛,创新灵活的志愿者参与模式。打破了参与志愿服务人员的时间限制、资金限制、场地限制、位置限制等各种条件限制,践行了“志愿服务,随时随地”的可行性。引导青年志愿者利用闲散时间参与社会服务,通过项目的持续开展影响并吸引更多的青年志愿参与公益活动。

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高善峰介绍,在服务藏区青少年的过程中,密切结合“互联网+”的特征,组织与整合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背景、不同人生经历的“小善叔叔”志愿者参与项目服务中来。互联网时代,传统书信的效率相对滞后,“小善叔叔信箱”结合“互联网+”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快捷传送来回信件;还建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天使圆梦服务团”“小善叔叔一堂课”等,吸引与招募了来自上海、北京、广东、四川及社会各界2000余名志愿者参加项目服务。

通过志愿者与孩子们的信件交流,打开了藏区孩子的视野,也丰富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同时激起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与向往。

依托青年榜样,激发藏区学生内生动力

“小善叔叔信箱”在藏区实施过程中发现,激发藏区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成长为长期反贫困的主力军,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小善叔叔’,我希望有个好成绩,可是我学不会怎么办?” “‘小善叔叔’,我希望能够考上高中,今后上大学,但是我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小善叔叔信箱”开展情况来看,藏区中小学生普遍渴望知识,但普遍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够摆脱贫穷,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但因为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所以缺乏积极向上的自强精神和高远的自我定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部分藏区中小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

金牛区团委书记刘俊说,“思想扶贫”比“物质扶贫”更为根本。项目组几经论证,决定在“小善叔叔信箱”的基础上衍生出“小善叔叔一堂课”项目,征集“一堂课”志愿者,进学校进班级,走进同学们身边,从观念上摆正孩子们依赖外援的认识,从精神上激励他们拼搏进取的内在动力,从思想上激发他们向上向好的主观愿望。“一堂课”的志愿者,既有中学教师、企业高管,也有心理咨询师、在校大学生,他们通过进班级讲述自身成长经历、成长故事,给孩子们以参考借鉴,给大家在信心精神上鼓劲打气,加强藏区中小学生的素质建设和道德建设,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独立、自主、奋斗、进取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担当意识,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脱贫之所在。

于是,《我是如何从乡村来到大城市工作的?》《你怎样说爸爸妈妈才会听?》《我们的未来如何计划?》等,都成为了“小善叔叔一堂课”的内容。

从“心”思考引领,陪伴藏区学生成长

扶贫必扶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一封信”就是新时期的“一堂思政课”,“小善叔叔”们与藏区学生的信件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小善叔叔”一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大学生闫志还记得刚开始参加项目培训时的要求:不管来信中涉及到的是学习方法、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是物质心愿,都希望志愿者在信件交流过程中教会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困境?自己有没有尝试去改变这些困境?使用过什么方法?遇到过什么挫折?方法有没有改进的可能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希望他们可以正确面对现在所遇到的困境,也是希望在未来遇到其他困境时,能够养成这样的解决思路。也就是“授人以渔”。面对物质类的心愿,青年志愿者们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来信上想要的东西是否是现在真正需要的东西?有没有可以替代的东西?为什么需要这个东西?让学生讲述关于这个东西更具体的一些内容,这样也便于项目组找到对应的爱心人士帮他完成心愿。

经过3年的服务,62%的学生在来信中提到的成长困惑和现实诉求得到有效解决,面临的问题下降;78%的学生愿意把心事与他人分享;58%的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办法;47%的学生汉语使用能力(作文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2%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44%的学生自信心得到提升;36%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71%的学生愿意与家长采用恰当的方法交流,家庭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67%的家长通过项目的间接影响,有意识、有意愿主动改善与子女的关系。 

石渠县的小朋友收到“小善叔叔信箱”的回信。(陈龙 摄)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