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盘点:郫都农科村“益聚为邻·网格共治”新格局

2024-12-31 09:41:29来源: 浏览量:
        农科村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幅员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2546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300余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科村依靠花卉、盆景种植开创了农家乐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一、三产业良性互动,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近年来,作为全国第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科村通过“村庄平台+产业lP+孵化器”的双创新动力,迎来新的变革。同时,随之而来的新村民与村民的融合、创客们作为年轻新势力如何参与反哺村落成为了新的课题。

        近年来,农科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广泛吸收共建单位志愿者、社区党员、社区乡贤(社区能者)、大学生党员、居民志愿者等,通过集“群智”解决乡村治理、乡村服务的难点问题,初步实现志愿力量齐“出力”、治理能效质“提升”的互联共治格局,但如何使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施行,巩固成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把村民事情办好,农科村深入贯彻网格化党建的各项工作要求,在村党总委的领导下,联合成都市郫都区启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新性地探索出了一套富有农科特色的“益聚为邻·网格共治”工作法,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了村域事务自治、村域秩序法治、村域文明德治、村域管理共治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格局。

 

 

        激活“微”网格细化治理单元

       农科村搭建的金字塔式“户—院(楼栋)—格—网—村”五级自治组织架构,像绣花一样精细地治理“人、事、物、组织”,推动自治单元主动式下沉至群众身边,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人人有参与的自治格局。

       建立“微”机制推动服务进网入格

       不仅“格”要划分至微单位,“治”也应随“格”更加精细化,形成有效机制,遇事“格”首先知晓,“治”及时介入,把治理服务根植于微单元之中,让精治理变得触手可及。微格治理通过采取“梯度推进法”,在自上而下传导工作和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中发挥“微格”治理效能。

        聚集共识,不漏一格一户。建立明晰工作传导流程,发挥微格引领作用,让群众成为村内工作落实落地的有力推动者,形成主动干、争相干、干群一起干的自治氛围。

       一方面凝聚群智群力,激发“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压实微网格长包干责任,发挥“头雁效应”。放权增效,解决大事小事。通过赋予微格权力、强化微格责任,积极推行“听、议、办”三步骤微格工作流程:

       “常态听”:建立院落长(楼栋长)机制,吸纳村内村民骨干、志愿者等进入网格队伍,主动深入宅基,走进村民家中,结合固定日子集中说、微信电话随时说,畅通问题反映渠道。

       “经常议”:根据微格内事务的轻重缓急,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拿出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的有效解决方案,拒绝一刀切。

       “及时办”:除特定重大事项,“微格”内对村民反映的困难问题,实行限时办理制度,实现一般事项微格快速结、联办事项网格流转办。涉及重大问题或疑难杂症及时上报至子网格长,并经村“两委”讨论商议后解决,确保村“两委”能及时介入解决大事、难事。

      开展微服务推动个性化服务下沉

     开展“乐享睦邻”志愿服务,通过活动挖掘居民骨干参与志愿服务,补充志愿服务队伍,促进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开展“益聚为邻”志愿者赋能提升计划,赋能培育网格队伍、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微网格长、志愿服务团队互动,共同参与服务活动组织策划;开展“农科微愿”微格共治行动,以微网格长、志愿者队伍为抓手,在微格内开展创业就业、科学常识、生活妙招、扶老助弱、安全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促进社区公共认同感的形成,营造社区互助合作氛围。(善林)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