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 深化全面振兴发挥组织优势推进冕宁现代化建设
2024-12-27 10:15:55来源: 浏览量:
近年来,凉山州冕宁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州委部署要求,扛牢政治责任,强化党建引领,聚焦重点任务,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全面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乡村振兴重在引领,关键在干,核心要素是干部。一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县委定期综合分析研判乡镇班子情况,严格执行乡镇党政正职一般应任满一届、班子成员任期内一般不得调动或调整,保持乡镇班子相对稳定。严格落实公务员招录、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近3年来采取多种途径充实乡镇力量162名;严格开展借调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专项清理工作,保障基层工作力量。二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660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成功创建省级(5A)村党组织1个、州级(4A)4个,年内整顿提升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培育储备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党员县领导带队对146个村(社区)党组织进行全覆盖走访排摸,建立“体检台账”,每村储备后备力量2名。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活动,建立558名流动党员管理动态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领域,设立党员先锋岗398个、党员中心户922户,培育农村党员致富新星60人。
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定不移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着力建强村集体经济。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坚持整体布局,统筹推进各乡镇按照“一乡一策”、各村(社区)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资产、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加大帮扶力度。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州县5440万元扶持资金,确定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44个村作为扶持对象,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经营方式,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2023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398.41万元,较2022年增长39.15%,其中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占24.13%。三是健全运行制度。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资源经营、收益分配、监督管理、激励约束等制度机制,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融合,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延伸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做强产业、增加效益。
集聚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坚持践行“大人才观”,打造乡村人才矩阵,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一是加强内部培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近3年来选送58人上挂学习、顶岗锻炼,举办主体班、专题班45期、邀请讲师开展专题讲座15场,培训乡土人才4250人次。成立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青年创业就业协会等组织,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341名,截止目前全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能型、农村实用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总量达2.3万人。二是加强外部招引。加大农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近3年来累计赴省内外高校开展招才引智6次、引进530人,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5人,为全县各领域发展进一步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加强驻村帮扶。强化驻村帮扶“四项职责”,督促参与12项中心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按每村每年3万元的标准划定工作经费114万元,因地制宜轮换选派驻村干部116名,推动派出单位与帮扶村实行责任捆绑。加大帮扶干部关心激励力度,对期满考核优秀的,优先落实提拔重用、交流使用、职级晋升等激励政策。(卢自茹)
全面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乡村振兴重在引领,关键在干,核心要素是干部。一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县委定期综合分析研判乡镇班子情况,严格执行乡镇党政正职一般应任满一届、班子成员任期内一般不得调动或调整,保持乡镇班子相对稳定。严格落实公务员招录、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近3年来采取多种途径充实乡镇力量162名;严格开展借调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专项清理工作,保障基层工作力量。二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660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成功创建省级(5A)村党组织1个、州级(4A)4个,年内整顿提升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培育储备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党员县领导带队对146个村(社区)党组织进行全覆盖走访排摸,建立“体检台账”,每村储备后备力量2名。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活动,建立558名流动党员管理动态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领域,设立党员先锋岗398个、党员中心户922户,培育农村党员致富新星60人。
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定不移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着力建强村集体经济。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坚持整体布局,统筹推进各乡镇按照“一乡一策”、各村(社区)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资产、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加大帮扶力度。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州县5440万元扶持资金,确定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44个村作为扶持对象,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经营方式,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2023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398.41万元,较2022年增长39.15%,其中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占24.13%。三是健全运行制度。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资源经营、收益分配、监督管理、激励约束等制度机制,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融合,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延伸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做强产业、增加效益。
集聚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坚持践行“大人才观”,打造乡村人才矩阵,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一是加强内部培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近3年来选送58人上挂学习、顶岗锻炼,举办主体班、专题班45期、邀请讲师开展专题讲座15场,培训乡土人才4250人次。成立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青年创业就业协会等组织,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341名,截止目前全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能型、农村实用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总量达2.3万人。二是加强外部招引。加大农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近3年来累计赴省内外高校开展招才引智6次、引进530人,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5人,为全县各领域发展进一步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加强驻村帮扶。强化驻村帮扶“四项职责”,督促参与12项中心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按每村每年3万元的标准划定工作经费114万元,因地制宜轮换选派驻村干部116名,推动派出单位与帮扶村实行责任捆绑。加大帮扶干部关心激励力度,对期满考核优秀的,优先落实提拔重用、交流使用、职级晋升等激励政策。(卢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