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穷根,建新村——火博村的今朝巨变

2020-10-21 15:22:46来源: 浏览量:

拔穷根,建新村——火博村的今朝巨变

2020-10-21 15:12:59|来源:影响四川|编辑:
原标题:老支书眼中的火博村
1956年到1958年,经过两年多艰苦曲折的斗争,凉山各族
人民取得了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飞跃,这也被称为凉山历史形态上的“一步跨千年”,开创了凉山历史新纪元,广大奴隶从此站了起来,走向了光明幸福的社会主义道路。
旧社会里,奴隶主阶级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源,而且还占有奴隶本身,广大人民群众被压迫被剥削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除了奴隶主的剥削压迫和迫害,那个时候社会极其不稳定,土匪猖獗,烧杀抢掠的事件频发,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没有人生自由,连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 哪里人民得解放……”。
今年已经83岁的乃都杜聪还能将这首《东方红》完整的唱出来,脸上依然是抑不住的高兴和激动,因为这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永难忘怀。
解放初期,人们从山里搬出来了,结束刀耕火种的日子,风风火火涌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奴隶社会时期,由于剥削压迫的现象严重影响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农民分得土地,多劳多得,激发了劳动热情和干劲。
“很多家庭都过得比较艰辛,衣服裤子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接着穿,逢年过节还要去借米,平时都吃土豆、玉米粑,有时土豆玉米还不够吃……”乃都杜聪坦言,比起旧社会,生活、生产有了改善,但是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依然存在,并没有彻彻底底摆脱贫困。
确实如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扶贫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贫困群众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改革开放让数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但是扶贫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国内考察就选择赴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真贫,并发表了担任总书记以来第一篇关于扶贫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成就。
“哦……了不得哦,你看现在扶贫力度那么大,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子,条条硬化路联村连组,出行基本不用走路了,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医疗、住房等等通通有保障,街上你再也看不到拾荒者、流浪者、讨饭者,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简直莫法比。”任职了34年村支书的乃都杜聪亲历见证了火博村的沧桑巨变,尤为对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火博村的变化感慨万千。
火博村位于洛乌乡驻地东南部,距乡政府6km,海拔在1550—2050米,属二半山区,耕地200公顷,林地18公顷,草地550公顷。火博村辖3个村民小组272户1185人,属于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群众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传统种植养殖收入为主。
火博村在人民公社时期叫三八社、三八大队,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后,以火博非石(山崖)取名为火博村沿用至今,村里年长的村民现在依然称呼火博村二、三组为三八社。
穿过三八社沿着崎岖道路往上走,靠近火博非石那片山坡就是火博村原先生活居住的地方,现在已经荒草丛生、树木繁茂,毫无有过人烟的痕迹。但是,从这里往下看,整个火博村尽入眼帘,又是另一番风景。
大小不一的农田散落在山坡上,浓淡不均的绿色、黄色填充其中,像极了一个调色盘,农房三五成群镶嵌其中,又被一条条硬化路连接着。从这里可以看到火博通村路从普三公路分出来以后,在火博新村转了几个弯,然后围绕着田野顺着坡度蜿蜒而上来到了三八社,在三八社像树干一样分散成通组路、入户路,把各个村民小组、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放学回家的小孩
杜聪老人回忆道:火博村的土有粘性,遇到雨水就滑得不行,那个时候全部都是泥巴路,路也不宽,出门全靠走,出行极为不便;到县城购买物资全靠双脚走,还要备上干粮,来回耗时起码要三天,那个时候生孩子基本上都在家里面,如果遇到难产根本来不及送医院;生产全靠人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用马驮,很多人老年的时候腰椎都有问题,就是常年背东西劳损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幸福,基本上没怎么干体力活,更不用说背东西。
59年前,无论是去县城还是到布拖县,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以说火博村是一个封闭的状况,那个时候修路也很困难,没有现在的机械设备,完全是人工作业,加上普三路沟壑纵横,修筑难度显而易见,但是在县委政府的强力支持和筑路工人的艰苦奋斗下,1961年普三公路竣工通行了。
杜聪老人说,那个时候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拉车、牛拉车,绝大多数的人根本就没有见过汽车,通行那天来了一辆卡车,西洛片区男女老少基本上全部聚集在公路两旁,来围观这个“庞然大物”,当时热闹、欢乐的场面至今记忆犹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交通是脱贫的根基也是先导。通村路、连村路、入户路的建设,改变了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的状况,交通的发展,使得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流动的更加充分,从而激发了农业产业的活力,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普三公路几经改造、扩建后通行能力越来越好,拖拉机、运输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小轿车、客车,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多,随着普三公路的发展,西洛街上的商贩也越来越多,慢慢的西洛就成为了现在的集市,生活物资应有尽有。
“我家的乳猪还没拉到畜牧市场就被西昌来的商贩给买走了”刚赶完集市的村民俄底日拉感言现在生活方便快捷多了,一个小上午就卖了两条小乳猪,还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和地膜。
火博村家家户户均硬化了入户路,有的家庭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可以直接开到院坝里,机械的加入让农民的生产劳动方便轻松了起来,火博村到西洛集市约20分钟路程,逢场天时西昌、县城、拖木沟、宁南很多商贩都到这里来,货物交易快捷多了。
“以前村里没有路,货物运输全部是人背马驮,现在不一样了,每个村都修了硬化路,入户路也全部硬化了,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拖拉机,有的还买了小轿车,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说起交通带来的便利吉比色拉谈到,以前要卖点农产品要等到赶集天,靠人背到集市上去卖,没有卖出去的话还要背回来。
不仅出行方便,由于通村道路、机耕道的全面发展,让农活省时又省力,现在火博村无论春耕农家肥备料,还是玉米、水稻收割,全用三轮车、拖拉机来运输,农民双肩和背完全得到了解放,清晨日暮时,村头村尾田间地头男人扛犁女人背谷袋的情形一去不复返。
要致富,先修路。事实证明,把路修好了,农村的人流、物流更加通畅,路让人走出去,让外面的人走进来,思想上的交汇碰撞常常能打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一条路对于一户人家、一个村子的发展影响深远。
很多人出门务工赚钱,见识多了,思想也跟着变了,人们开始买牙膏牙刷,早晚要洗漱,洗衣机、电冰箱这些家电陆续落户火博村,吃饭也从地上搬到了桌子上,饮食不再一味地是坨坨肉,人们也开始学着炒几盘小菜……,交通不仅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间接地还让群众的思想认识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
杜聪老人说:这几年每个村都在修路,国家的投入大啊,通村通组的水泥路修的好啊,质量是没说的,修建的时候专门有人负责质量监督的,你看这几年下来火博村就修了这么多,三八社到洛莫村的联村道路也硬化了,邻村之间相互照应、相互帮衬、走村串户更加的方便了。
“以前只能等火把节、彝族年这些重要日子才能回娘家看看,家里面有个什么事也帮不上,拖家带口又左拎右提,加上交通不便,每次都是风尘仆仆。”从他乡嫁到火博村的尔杂感慨以前回趟娘家太不容易了,对家里的事和亲人只能默默的挂念,现在家里的大小事情、活动都能参与,农忙时还能回去帮忙几天,感觉自己从未远嫁。交通不仅连接着村庄、农户,连接着生产、经济,还连接着人们心底那份深深的牵挂,让亲情更加温暖。
年过七旬的火博村老人吉比呷力在“克智流芳 时代新语——普格县洛乌乡脱贫攻坚感恩教育演讲比赛”上这样说到:“建国70年经历了风风雨雨,我是共和国成长的见证者,解放以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长期受地主土司压迫剥削,生活困苦不堪,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后来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土地包产到户,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那时候想再也没有比这个好的日子了,不曾想精准扶贫来了以后,修了房子、修了路,娃儿读书不给钱了,生病住院有医保,这样的日子比蜜还要甜。”想起以前辛酸艰苦的岁月,和现在美好的日子,吉比呷力老人情绪激动,声音高亢,难掩心中的激动和喜悦。
生活中纵然充满无数的艰辛和困难,但酸甜苦辣应该才是生活本该有的味道,蓦然回首,这一路,我们其实走了很远,细细品味,只有幸福和温暖。杜聪老人同样对今天的美好日子感慨万端,老人和妻子其实都有低保和养老金,加上惠农惠民补贴,吃穿根本不用愁,但是杜聪老人依然闲不住。
清晨第一缕阳光散满火博村对面山顶的时候,杜聪老人已经准备好猪食和鸡食了,杜聪老人说以前鸡都是放养的,满地都是鸡屎,而且到处糟蹋菜地,不卫生也不利于邻里团结,现在都圈养了。牲畜喂食完毕,杜聪老人让妻子泡了一大壶茶,待一切准备就绪,拿上镰刀扛起锄头出门去了,一条小黄狗摇着尾巴悠哉悠哉跟了过去。
当阳光跨过色洛河,顺着梯田拾级而上,一步一步来到了三八社,此时杜聪老人已经清除了好几条田垄的杂草了,清晨的阳光温暖不炙热,杜聪老人阳光下的剪影悠长地铺在水稻上,额头上已渗出汗珠,用手轻轻拭去后继续弯腰挥舞着镰刀,梯田间的田垄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
“习惯了,坐不住,闲不住”杜聪老人说虽然现在吃穿不愁,但是自己还有力气,能干活,能干活就要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春耕、收割这些较为繁忙的时候,老人的孩子们都回来帮忙,平时的田间管理全由杜聪老人一人完成。
无论是否需要劳作,杜聪老人都喜欢到这片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他说田野里的空气新鲜,有泥土和庄稼的味道,看着田垄上缓缓流下的水声,远处传来几声犬吠,觉得特别安静。
梯田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都呈现出不同的美,秋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山坡一片金色,似黄色颜料打翻了从山顶倾斜而下,金色的稻浪此起彼伏;丰收后,田里注满了水,似明镜倒映着天空、树木、牛羊,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雨后,沿着小路,走进这片田野,农田大小不一,小的仅够种植四五排水稻,田垄依坡而建,水流在田垄上拾级而下,深切体会到杜聪老人所说的那份宁静,眼前的梯田蜿蜒如行云流水般,水光映照,如链似带,云烟缥缈,远处的村庄和树木若隐若现,此情此景如梦如幻。
这片梯田据老人介绍是人民公社时期才开始大面积形成的,原来只有零星几块田地,后来为了发展生产,火博村民不得不在山坡上开荒破土,肩挑背扛搬石头,簸箕背篓运泥土,腰酸背痛不叫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火博村民不停不歇的在这片山坡上劳作,当时热火朝天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

火博村水稻梯田
经几代人的精耕细作和不停的修整,原来贫瘠的荒坡变成了如今成百上千亩的肥沃良田。层层叠叠的梯田是火博村民勤劳、奋斗的结果,也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依据和痕迹,杜聪老人对这片梯田的喜爱除了多年来的习惯以外,也是火博村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意志力的体现。
稻谷收割的时候最为忙碌,但是收割前的准备工作也非常忙碌,稻谷收割的前五天,村民阿古色海早早的来到了田里,逐一检查田里注水情况,有水的凿开田垄全部放掉,这是为了避免稻谷收割的时候水田泥泞影响劳作,放水放早了水田太干,打谷机移动太费力气,这些劳作窍门村民阿古色海早已熟练掌握于心。
稻谷收割的前一天,阿古色海妻子早早的起来了整理麻袋(塑料袋、编织袋),仔细检查每一个口袋是否有脱线,是否有破洞,发现破洞马上拿针线赶紧缝上。院子里,阿古色海围着打谷机转了好几圈,一会儿给齿轮上机油,一会儿拧紧螺丝,一会儿打燃柴油机,“今天得检查仔细检查清楚,有坏的必须马上修好,明天很多亲戚邻居来帮忙,打谷机不能出故障,出故障就误事了,那么多人力,浪费了太可惜”阿古色海一边说一边笑。
稻谷收割这一天,天微微亮,几位小伙帮着阿古色海一家收拾好簸箕、麻袋、镰刀以及打谷机等工具后早早的出门了,来到田里,邻居和亲戚们已经割了一大片稻谷,阿古色海一看高兴的不得了,招呼几个小伙一起从拖拉机上把打谷机抬到了田里,不一会儿功夫打谷机开始作业了。
随着机器轰鸣声的响起,所有的动作似乎都被快进了,姑娘们挥舞镰刀的速度更快了,小伙们两人一组小跑着将割成小堆的稻谷拿到打谷机上脱粒,在打谷机台前小伙们脑袋后斜、眉头微锁、紧闭双唇,双手前伸握紧稻谷根茎迅速的翻转,“刷刷刷”没几下谷粒已从稻穗脱离了出去。
姑娘们收割赶不上了,小伙们就拿起镰刀来帮忙,还不忘调侃两句“没吃饭啊,怎么这么慢呀……”,机器的轰鸣声、人们的笑声,加上镰刀收割组和打谷脱粒组你追我赶的情形,好一幅热火朝天丰收的美好画面。
中午的时候,主人家已备好午饭送到劳作现场来了,据了解稻谷收割时候比较繁忙,为了节省时间午饭一般都在田间解决,现在有了摩托来回比较方便,很多人也回家里吃午饭,而且这一天主人家是比较忙碌的,所以前来帮忙的邻居和亲戚朋友们都不在主人家吃早饭和晚饭,长期劳作过程里,人们累积出一些科学且有温度的劳作经验、劳作习惯。
午饭在田边一块草坪上进行,摆上饭菜,各自盛饭就餐,刚才说姑娘没吃饭的小伙,盛了满满一碗饭,夹上几筷子菜,还舀了一瓢油就着饭菜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老人们常说干了体力活后饭菜特别香,眼前的小伙就是最好的证明。
傍晚的时候,收割任务已经完成,邻居和亲戚们都回家了,院子里留下整齐的装满稻谷的麻袋,劳累了一天已然精疲力尽,但是阿古色海两口子反复清点着麻袋,回忆着去年的收成,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年的产量增加了。
秋收过后,剩下的就是晒稻谷了,轻松的农活,但是要抢时间,如果不及时晒干稻谷容易捂热发霉,粮食就坏掉了。稻谷一次性收进,这个时候太阳比较少,所以晒稻谷必须抓紧时间。
幸好第二天大太阳,阿古色海两口子把院坝重新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打扫了一遍后,把麻袋里的稻谷倒出,用木耙均匀的铺在院坝上,看着满地金黄金黄的稻谷,两口子心里甜滋滋的。因为院坝比较小,要分几批晒干,稻谷散平以后,每过一小时左右,就要用木耙来翻稻谷,以便晒得均衡,一天下来要反复翻转十几次。
刚收割的稻谷带有水分,晒干后方便存储和脱壳,“没有晒干的谷子,脱壳后有碎米粒,所以晒谷子这一环节也很关键”阿古色海说谷子必须得充分的晒干,才能获得饱满圆润的大米,这样的大米在集市上可是抢手货。
稻谷晒干后还要经过最后一道工序——“筛”,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都用收割机,用收割机丰收的稻谷不用筛,火博村由于地形原因,不利于大型机械操作,所以打谷机脱粒的稻谷里掺杂了许多的虚稻谷和稻叶,要用鼓风机把精稻谷筛选出来才行。阿古色海说以前筛选全靠人力和自然风,费时也费力,现在鼓风机是半机械的很方便。扇筛出来的精稻谷重新装袋捆紧后存储了起来,虚稻谷和稻叶也收起用来喂牛羊。
阿古色海说除了自食的部分,其他的粮食都要出售,这一天和爱人拉了五袋谷子去加工厂脱壳,米粒从碾米机的米槽倾注而下,带着些许温度,妻子忍不住用手接住一小把米粒,放了几颗在嘴里嚼了起来“嗯,香甜”。
脱完壳就要拉到集市上去卖了,阿古色海说卖米要趁早,陈粮卖不到好价钱,所以这段时间他们家会陆陆续续把除了自食部分以外的大米都要卖掉。到了集市上,搬下一袋大米,打开袋口,在阳光下米粒晶莹剔透、圆润饱满,无需多等待,五袋大米全被一位大姐买走了,510斤,两元七毛一斤,共计收入1377元,两口子有说有笑没入赶集的人群中。
火博村历来有种植水稻的习惯,近年来火博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发展壮大传统农业为目标,深入推进水渠改建、农田改造等项目以外,加大优质水稻种子发放、肥料补贴、技术指导、农机服务、经营管理培训、环境维护、销售等帮扶扶持力度,水稻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种植大户15户,可为群众增收260余万元。

烟田丰收村民采摘烟叶忙
火博村属于二半山区,气候不冷不热,适宜农作物较多,一年两熟,除了水稻种植,还有玉米、苦荞、土豆等等,这些年,烟草种植也成了火博村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普格人就开始在种植烤烟,经过30多年的种植,烟农的种植技术已经轻车熟路,全县的烟草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烟草种植是一项精细活,种好、烤好并不那么简单。
杜聪老人说,刚开始种的时候大家的兴趣都非常高,因效益是种植玉米、土豆的好几倍,在县乡技术员的指导下全乡全村开始大面积种植烟草,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种植经验,所以吃了很多亏。
虽然有人员指导,但是由于技术水准以及人员紧缺等问题,在后期管理上花叶、炭疽、赤星、斑点等烟草疾病肆虐,在起垄、移栽等体力活上,村民们应付自如,在病虫预防、防治上村民们毫无经验,无能为力,原本长势喜人的烟叶只能眼睁睁看着糜烂、白化。年复一年,现在村民们个个都是种烟好能手,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烟农。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火博村驻村干部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分组分片进村入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组织村组干部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卡点,禁止村民串门和随意走动,利用起大小喇叭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几天下来,“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聚会、不串门、不走亲、不访友”的防控知识人人知晓、人人遵守。
农时不等人,春耕误不得,又正值普格县全县脱贫摘帽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各驻村干部利用进村入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机会,调查了解村民春耕备耕情况,督促指导村民烤烟生产准备工作,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烤烟生产前期工作,做到疫情防控与烤烟生产两手抓两不误。
“这两天因为疫情,不能出门,已经把25亩的烟地翻耕了一遍,等过段时间就要开始起垄了”村名俄底你色说今年除了自家的烟地,还外包了邻居七八亩的烟地,今年疫情不好外出,准备好好在家务农赚钱。俄底你色妻子也不闲着,把编烟夹全部翻出重新整理一遍,有损坏的拣出维修,下午把烤烟房里的杂物搬出,清理打扫了一遍。
四月的时候,疫情阴霾逐渐散去,枝头柳梢已觉春意,村民们在各自的烟田上忙碌,有的正在起垄,有的正在盖膜,有的已经下苗,一副忙碌的景象。
烟地顺坡起垄以避免积水(防涝),农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烟地垄厢单个看整齐划一,整体看又有些杂乱,远远看去,就像是有人在这片山坡上按下了无数的手印,这是人们用自己的辛劳给大地绘就的另一幅风景画。
村名俄底你色和妻子正在地里给垄厢盖膜,说十几亩地盖膜已完成了大半,以前烟地起垄全是用锄头,一天下来做不了多少活,两手都是泡,现在微耕机就可以起垄,除了快,整齐又标准。“先把地膜盖好,然后等下雨,这样就不用再进行穴浇水,雨后再下苗,这样种植烤烟成活率较高,长势也平均。”对于烤烟种植俄底你色说的头头是道。
烟草种植后的大田管理也较为复杂,还包括去膜、除草、施肥、打顶抹杈等一系列工序,因为烟草的产量和质量存在一定的矛盾,产量高不一定质量高,所以施肥的度和量要把握好,俄底你色一家种了很多年的烟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炉火纯青,每道工序都信手拈来,他现在每天都要到烟地里来,从上到下反复观察烟叶、烟胫,以预防病害。
烟种好了,还不算完,还有最关键的烘烤,俄底你色说烟草烘烤就是一个“点石成金”的过程,烘烤技术关系着烟草当年收入的多少。“火候大了要烤焦,火候小了要腐烂”俄底你色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
杜聪老人介绍,近些年县乡村三级都加大对田间管理、烘烤技术、分级挑选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力度,加大了科学生产方面的服务力度,同时减轻了种植难度的同时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
俄底你色说以前编烟叶用的是竹子,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编上去的,两口子通宵达旦的编也只能完成四五十杆,现在编烟夹、编烟机的加入让编烟变得轻松又快捷,一烤房烘烤的烟叶一会儿就编完了。
烟草烘烤完后,打开烤房的门,热气扑面,随之而来的还有烟叶的香味,每拿出一杆烟草都是金黄金黄的,“火候大了要烤焦,火候小了要腐烂”看来这“点石成金”的门道俄底你色是熟练掌握了。
9月的时候,俄底你色卖了下部烟和部分中部烟已经收入了17800元,他说价格好的都在中部烟和上部烟,今年除去投入加上补贴净收入应该在6万元以上。

火博三峡新村
近年来,普格县在大田管理、病害预防、分类编烟、规范装炕、科学烘烤等技术上强化管理培训;同时推进烟田改造,推广新品种,发放微耕机、编烟夹、肥料等,切实为烟农烟叶烘烤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不断提升烟农采烤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火博村烟草种植面积300余亩,可为群众增收100万元以上,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
村民阿张色轨自小家境贫寒,长大后常年在外务工,在广州打工的时候认识了李玉依,阿张色轨作为彝族小伙皮肤黝黑,少语,起初并未引起玉依多大的注意,长期接触下来这小伙做事认真牢靠,虽沉默寡言但也有自己的主意,懂事明理,玉依越发觉得这小伙“有意思”,玉依活泼开朗的性格也让色轨感受到每次的相处都轻松愉快,一来二去两人心生爱意,不久确定了恋爱关系。
但是这场恋爱面临诸多困扰,两人老家相距甚远,玉依父母觉得女儿嫁的太远太偏,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穷乡僻壤的怕女儿吃苦,色轨这边更是困难重重,彝族历来比较排斥与外族通婚,色轨一度被形容为逆子,父母在电话中已明确表示不用再进家门。
广州的雨说下就下,窗外雨点嘀嗒,色轨在狭窄的出租屋里久久不能入眠,索性披上外衣来到走廊点了支烟,色轨在走廊上来回踱步,走廊没有灯,那烟头的亮光在黑夜里忽明忽暗,那一夜色轨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第二天他结了半年的工资,与爱人玉依一起踏上了回四川大凉山的火车。玉依说他想过很多糟糕的情形,作了思想准备,但是到色轨老家的时候,当时的贫困程度和各种条件的落后还是在她意料之外。她们一到亲戚朋友们黑压压坐满了整间屋,玉依不懂彝语,只看见色轨和他们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争论持续到深夜,似无果,色轨带着她回到西洛街上找了间小旅馆住下了。
在小旅馆住下后,每过两三天色轨就和玉依回家“争论”,“争论”持续近一个月后,在他们的“软磨硬泡”下,色轨父母终于同意这门亲事。同样的方法玉依的父母也妥协了。
在简单的婚礼过后,色轨和玉依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几年来两口子打工挣钱,建房生娃,日子过得清贫但也甜蜜,玉依作为外族外地媳妇,村里的人总是对她投来异样的眼神,色轨每次都要与他们争的脸红脖子粗,这一点让玉依觉得很温暖也很有安全感。
人心都是肉长的,玉依和邻居、亲戚关系越处越好,但是生活依然拮据,2014年贫困户识别,综合各方面色轨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除了色轨一家的改变以外,玉依坦言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再也看不到泥泞的道路,低矮的茅草屋,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有致富门道,人们都在为好生活好日子奔波,再也看不到路边喝酒、打牌的人了。
阿张色轨勤劳善良,作为建卡户,村里给他安置了一个公益性岗位,专门负责村里的环境卫生,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也要与那些乱丢垃圾不爱卫生的人争的脸红脖子粗,力所能及的劝导引导村民养成爱卫生讲卫生的好习惯,玉依在集市上摆摊,出售水果蔬菜之类,除此之外家里的地也不荒着,鸡鸭猪也养着,孩子即将大学毕业,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
杜聪老人说,那个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色轨的婚姻并未被大家看好,但是最终他们的婚姻很幸福。在少数民族地区,彝汉通婚对于民族团结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确实如此,现在西洛街上彝汉、彝蒙、彝苗、彝羌等通婚现象越来越普遍。
2018年色轨一家搬进了火博三峡幸福新村,同时搬进的还有另外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三峡集团援建的集中安置点,每栋房子都是独立双层小洋楼,起居空间布局合理,还配套了院坝和菜地,深受群众喜爱,新村里面民俗文化院坝、公厕、幼儿教学点、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并配套建设产业设施大棚蔬菜基地50亩、牛羊集中养殖畜圈400平方米、集中养殖猪圈680平方米。
全村脱贫攻坚以来共建设安全住房213户,均全部完成入住,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养殖合作社,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并为贫困户增收户均200元,2018年,火博村116户543人贫困人口如期退出贫困。

民俗文化院坝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火博村积极贯彻落实县委政府、乡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了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洛乌乡火博村二组村民吉体日色一家六口人,夫妻均为文盲,在乡村工作人员的长期宣传教育下,勤劳明事理的吉体日色夫妇深刻认识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根之策,只能通过学校学习教育让孩子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以此改变命运,为此吉体日色一家从距离县城43公里的火博村2组搬迁到普格县中学旁租房住,给孩子提供上学方便的条件。
为了保障家里经济收入,吉体夫妇常年在新疆、江浙等地务工,连彝族年、火把节等重要的节庆日都不回家,因从未接受过教育不识字也没有什么技能,只能从事又脏又累且工资不高的工作。
在新疆采棉花,早上八点出发,晚上10点钟回家,每天的务工时间基本上超过14个小时,是一项重复性极强工作强度极高的作业,很多本地农村小伙都不愿意干,但是吉体夫妇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那些轻松的工厂都要求文凭,最低的也要求小学学历,他俩都没有,只能从事较重的体力活。在外面务工深刻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夫妻俩更加坚定了让孩子读书的决心。
2019年7月,长子吉体日组毕业于四川文轩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不久就在县城里找到了一个文职工作,他们夫妇二人初见投资教育回报曙光。次子吉体日轨就读普格中学高中三年级;三子吉体日则就读普格中学初中三年级;长女吉体么日洛就读普格文倡小学六年级。
火博村外出务工人员一年有12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文盲,均表示出门在外,不识字寸步难行,有时候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闹出过很多笑话,亲身经历吃过文化亏后,村民们更加坚定了要让自己孩子学知识学文化的决心。
清晨或傍晚,你都能在村里看见三三两两结伴去上学或放学回来的孩子,他们眼睛清澈明亮、衣着干净整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你打招呼,他们是火博村的未来,也是火博村的希望。
现任村支书吉比拉贵说现在孩子上学都是家长主动找学校找老师,以前是教师、乡村干部进村入户三番五次动员,才能勉强将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工作今时不同往日了,放牛娃、放羊娃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他们背上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火博村在校学生共计30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是老百姓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让我们看见了火博村未来。
自从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村里的“干部”多了起来,无论白天黑夜,无论田间地头还是村头巷尾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杜聪老人对这班人赞赏有加,说这几年为老百姓为村里干了不少好事实事。
杜聪老人所说的是洛乌乡火博村驻村工作队,工作队总共五人:第一书记生吞木呷,省内综合帮扶队员杨忠华、冯金锐,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下派驻村队员何聪华、何伍达。他们因为脱贫攻坚这一共同的目标在火博相聚,为火博村脱贫摘帽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生吞木呷是第一批派驻的第一书记,2015年8月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中途有换届的机会,但是木呷书记还是坚持下来了,他说火博村大部分贫困群众已经脱贫,但是还有5户2020年才脱贫,自始至终的参与脱贫攻坚,见证火博脱贫摘帽他觉得意义重大。
木呷书记回忆道,最艰难的是2018年,火博村一百多户贫困户要脱贫,通村路、通组路、入户路、住房、安全饮水等建设项目多,时间紧,每天都要跑现场督促进度,监督质量,还要加上产业发展、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基本上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
木呷书记是西昌市四合乡人,妻子在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作为护士平时工作就比较繁忙,所以孩子只能交由父母照顾,2018年7月,火博村各项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有一晚已经十点过,木呷接到母亲电话,说女儿感冒住院了,嘴里一直念叨着爸爸。
木呷知道如果是一般的感冒母亲是不会打电话的,将手上的工作向驻村队员作了简单交代后驱车前往西昌了,到医院以后,孩子的高烧还没有退,妻子担心着急的泪流不止,看着孩子无精打采的躺在病床上,双手紧握住自己的食指,微微的喊了句“爸爸”,木呷书记心头五味杂陈,眼里噙满了泪水。
凌晨四点,孩子烧退,已睡熟,娇小的脸庞可爱至极,木呷书记轻轻地在额头上吻了一吻,向父母和妻子说明了这段时间自己工作忙,要马上赶回村里才行,随后便出发了。几年下来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成为木呷强劲的动力,妻子再三叮嘱开车千万注意安全,困了就在路边停下睡会儿再走。
三个小时后,木呷书记穿过瓦达洛(山谷)沿着色洛河到达火博村,晨曦随后而至,没有回寝室休息,开车直接到三八社和驻村队员汇合,进村入户去了。
2018年,南充市蓬安县农业农村局发出通知,号召单位职工自愿报名参加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后,冯金锐主动上交了申请书,回去后他把这件事和女朋友说了,女朋友觉得他那么年轻,交了申请书的也不不止他一个,所以没有太在意,但是万一选上了就要援彝三年,三年太长了,心头总有隐隐的担忧。
赴凉山彝族自治州帮扶名单下来的那天,冯金锐的名字在其中,虽早有准备并且也是自愿申请的,但是他心头还是慌了,因为不知道怎么和女朋友说。最终在他的坚持和耐心的劝说和解释下,女友理解并支持他奔赴彝区。
冯金锐说在彝区工作难免有语言、习俗以及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困难,但是这些都可以适应、克服,最难的是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和女友,早已和女友商量好假期去哪里旅行、去吃什么好吃的,结果常常因为临时有事而回不去,因为这样的事情经常和女友吵架。
三年下来,冯金锐和女友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不知多少回了,但是这也检验了他们彼此的爱恋,两人约定,待冯金锐完成帮扶任务,回原单位报道的时候就结婚。
同年,泸州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杨忠华也提交了申请书,自愿到凉山州普格县参加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当时他已经50岁,他说自己一辈子都在机关搞检验工作,从未下过基层,脱贫攻坚是和平年代一场“伟大的战役”,能参与其中并且贡献一份力,是一件倍感自豪的事,见证火博村、见证普格县、见证彝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历史时刻,实属有幸。几年下来已经与村民打成一片,简单的彝语随口而出,村民咨询事项解答如流,如他所愿,杨忠华正在为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夕阳下,杜聪老人坐在田垄上喝了口水,双手放在膝盖上若有所思的望着脚下的火博新村,和煦的风拂过稻田泛起层层的金色波澜,各种农作物种满了整个山坡,火博新村一幢幢别致的房子耸立在青山绿水间,房前屋后各种花草树木争相竞艳,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鸣叫,为这一幅迷人画卷平添一抹生机。
在经历了火博村的沧桑巨变后,杜聪老人依然坚信火博村还将发生更大的蜕变,如他所言,战胜贫困,火博村已经跨出重要一步,下一步火博村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下,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产业发展进一步壮大,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进,火博村的明天将更美好、更幸福、更灿烂。(作者 安子子拉)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