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扶到根上(一线行走)

2020-08-05 10:26:1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量:
 通过产业扶贫,提高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这一大片是收麦前栽的,那一片是麦收后栽的。看这长势,今年收成不错!”盛夏八月,山西河津张家堡村,绿油油的红薯苗一眼望不到边,村民们满脸喜悦,我也感到无比欣慰。
  4年来,我和市领导包联张家堡村,在市乡村三级和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吕梁山下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张家堡村位置偏远、发展滞后,属纯农业村,是河津唯一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发展无门路、增收无产业、环境脏乱差,是这个小村最初给我的印象。
  如何迅速改变张家堡村的落后面貌,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调研了解、群众议事,我们推出“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扶持基础产业”的三步并举策略,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原则,各项扶贫政策向张家堡村倾斜,向贫困户倾斜。
  扶贫要精准,贵在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光靠“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通过产业扶贫,提高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纯农业村最难的是发展合适的产业。张家堡村民有种花椒、栽红薯的习惯,但是不成规模,我们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花椒、红薯产业,扩大种植面积。筹集70余万元建起红薯粉条厂,还注册了商标,利用电商平台,去年销量3万多斤。“我们家靠栽红薯年收入大约6万元,加上打工,年收入10万多元哩。”已成功脱贫的村民闫青芳说。
  光靠个人的力量有限,为发动社会力量推动精准扶贫,我们动员企业一企帮一村,两年间,72个规上企业结对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一家化工企业投资30余万元,在张家堡村建成了吨包加工厂,招工首选村里贫困户家妇女,加工的产品公司回收包装出口炭黑,贫困户在家门口每月可增收2000元左右。
  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不能贫瘠。村里的党建广场上,党的政策宣传让群众鼓起干劲,新建的洗浴室、理发室、日间照料中心等方便了群众。村干部每天在村委会“坐班”,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扶贫政策,确保人人有活干,户户能增收,2019年底,337名贫困户全部脱贫。
  村周边,稷西公路建成,河津高速北口开通,交通“主动脉”活了。村里硬化大小巷道6.4千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7盏,条条巷道花红柳绿,仿佛生活在大公园里。
  如今的张家堡,工厂在村中,房屋在绿中,村民在花中。傍晚时分,村广场上人头攒动,69岁的王刚子和20多个乐迷组建的演唱队开始排练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为山西省河津市委常委、秘书长)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