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上半年中国经济为何能逆势上扬?下半年如何发力?

2020-08-03 11:27:29来源:中国青年网 浏览量: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约45.7万亿元,虽然第一季度全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但第二季度就由降转增,同比增长3.2%,经济的复苏态势“情况比预料的要好”。在全球饱受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肆虐的当下,逆势向上的中国经济,可谓是“一枝独秀”。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疫情在武汉暴发并蔓延至全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疫情叠加国际经贸摩擦、全球艰难战“疫”等外部挑战,使供需双侧都受到严重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过艰苦卓绝努力和积极应对,中国经济增速在出现短暂下滑后随即反弹,并保持昂扬向上的态势。
  总的来看,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主要体现在:主要指标逐步回升,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新兴领域动能增强,市场预期总体向好。实际上,由于疫情防控得力和全国范围内的复产复工,早在3、4月份,经济增速就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态势,3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8.6%;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经济增长“极为耀眼”成绩单的取得,一方面,主要得益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今年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加大力度。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正是党中央对形势及时作出前瞻分析和科学研判,采取了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从“几乎暂停”到“重启回正”。
  另一方面,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快速增长。新经济新动能保持增长,特别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对抑制经济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和0.4%,其中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增速都在10%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在疫情冲击下彰显优势和潜力,今年各月生产指数均实现正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7.9%。在各行业普遍遭受疫情冲击的形势下,新兴产品需求表现良好,订单逆势增加,体现了新动能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持续性。
  2020年既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支撑中国发展的内生因素很足,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应当对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前景抱有信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重视内需是我国政府一贯所强调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央第一次提出“扩大内需”。2020年疫情暴发后,3月27日和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积极扩大国内需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二是勇于创新,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上半年经济复苏进程中,新经济新动能保持逆势增长,对抑制经济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国民经济能在较短时期内恢复到既有的增长态势,新经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要继续勇于创新。
  三是继续扩大开放,做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维护者、推动者和引领者。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也构建了一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备独特的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过去经济发展成就以及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的韧性,充分证明了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好,因此,要坚定沿着改革开放之路继续走下去,做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维护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能顺利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同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